严元章藏书0049

 

偏见与民主教育

Bias and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迈克尔·斯图尔特(Michael Stewart)的著作《偏见与民主教育》Bias and Education for Democracy),该书由公民教育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Citizenship)于 1938 年出版。作者探讨了在一个民主国家中,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理性批判、并对公共事务采取建设性行动的优秀公民。文章深入分析了宣传和偏见在教育中的问题,特别是区分了非理性宣传和理性宣传,并强调教师在处理有争议话题时应保持公正。最终,该文本呼吁民主教育必须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例如倡导自由、正义和善良,以此来对抗当时极权主义教育所推行的国家崇拜和盲目服从。

 

《偏见与民主教育》是迈克尔·斯图尔特(Michael Stewart)于1938年撰写的一本小册子,由公民教育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Citizenship)发起并出版。公民教育协会旨在鼓励对年轻人进行培养,使其具备成为民主国家优秀公民所需的诸多品质。本书的核心目的在于应对一个重要且困难的问题:如何开展公民教育而不带入党派偏见或演变为学校政治politics in the school

斯图尔特先生(Michael Stewart)在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委员会紧密磋商后完成了这本手册,它被协会视为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的宝贵贡献。

问题的核心与教育目标

本书开篇即阐述了极权主义(Totalitarian)教育与民主(Democratic)教育在目标上的根本区别。

极权主义的教育目标

在极权国家,好的公民被定义为相信统治者希望他们相信的教条的人。例如,德国的学校会教授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凡尔赛条约的不公,并将普通科目(如历史和生物学)进行调整以支持这些观点。在苏俄,教育课程则追溯阶级冲突,将科学描绘成将人类从宗教黑暗中解放出来的力量。极权主义的教学目标确定,衡量任何科目的价值都取决于其对促进独裁者认为的国家福祉的用处。

民主的教育目标

民主的教育面临挑战,需要界定何为民主国家的好公民,并展示教育如何在不沦为宣传工具的情况下,避免成为漫无目的的事实追求。

民主政体要求公民通过自由讨论来审视政策,并由多数票决定;同时要求少数派在保留批评权利的前提下服从法律。因此,一个好的民主公民必须具备知识(knowledge)、公正(fairness)和宽容(tolerance)的品质。这些品质不仅服务于民主政体的目的,还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并增进国家内部的幸福与国家间的和平。

民主教育的目标是人类福祉(human welfare,这与极权主义的国家崇拜形成了根本的区别。民主教育旨在培养公民讨论和行动的能力,既能忠于社区,又能对政府保持批判。

民主的爱国主义

书中强调,英国的爱国主义不应是“国家崇拜”(state-worship)和军国主义。民主国家的爱国主义应该是对英国人民促进人类幸福的成就的认知和钦佩,特别是对那些推动自由事业的人的钦佩。这种爱国者寻求与他国在平等和公正的基础上合作,而不是试图统治其他民族。

教育中的偏见与宣传

公民教育的推动者普遍认为教育应有一个价值标准,应促进良好的公民素质,并包含对现代世界事实的指导,但他们担心英国的教育系统会因此陷入极权主义系统受人诟病的“宣传”和“偏见”。

斯图尔特将宣传分为几类:

  1. 非理性宣传 (Non-Rational Propaganda) 这种宣传通过诉诸情感、忽视理性,有时通过诋毁对手来争取观点的接受。这种宣传在民主社会的学校和任何地方都是不可取的。教育应排除此类宣传,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使其能够抵御它。
  2. 理性宣传 (Rational Propaganda) 通过列举有理有据的论点来支持特定观点。
    • 针对公认信念的理性宣传: 如果用于传播代代表人类经验的信念(如对自由、正义、友善的信仰),这是教育的一部分,并且是正当的。
    • 针对争议观点的理性宣传: 例如保守主义、社会主义。尽管这在成人政治活动中是公认的工具,但教师不应在课堂上利用其传播有争议的意见。原因包括教育机构接受公共资助,以及儿童心智不成熟,无法对理性宣传进行有效批评。

教师在处理有争议的话题时,应采取公正的呈现方式(Impartial
Presentation
。教师成功的标准是学生理解不同党派持有何种观点以及原因,而不是说服学生接受特定观点。

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为实现民主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必须系统地发展学生的批判和建设能力。

行为规则与批判力的发展

在教育的早期阶段,事实和行为的初级规则必须以权威的方式传授。然而,当孩子开始质疑“为什么”时,教条式的指导就必须结束。如果孩子对“为什么”的疑问被简单地重申所满足,他们的批判和理性能力将萎缩。自由讨论可以防止道德规则沦为“虔诚的愿望”。

发展理性批判力是公民教育的核心任务。这需要教师鼓励提问、讨论和自我表达,尤其是在社会科学(如历史、经济学)的教学中。批判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识别政治和社会偏见,并区分健全与不健全的论证方法。

批判的局限性与建设性能力的培养

书中指出,仅仅发展批判力是不够的。如果过度强调批判,教育可能会培养出怀疑论者或缺乏决策力的人。这种过度怀疑可能导致“意志的瘫痪”(paralysis of the will)。因此,民主教育的进一步任务是教导公民如何基于工作假设(working hypothesis)采取勇敢而有力的行动,同时保持开放的态度以随时修正假设。

发展建设性能力需要准确的观察。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应展示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即所有学科的目的是促进人类福祉。例如:

  • 地理学: 展示知识的实用性。通过研究地理,学生可以理解国家政策的限制与机遇(如农业、住房),并理解国际竞争是实际困难而非不可理喻的仇恨所致。
  • 自然科学: 应被视为人类有效利用宝藏的工具。教学不应仅限于发现者获利,而应考虑其对社区职业、收入和健康的影响,以及对立法者的挑战。科学应作为一种方法来呈现,即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最可能的结论并采取行动。
  • 语言: 掌握自己的语言对任何主题的推理都是强大的助力。清晰和批判性地使用语言对公民身份培养至关重要。

处理有争议的话题

许多教师因害怕争议而犹豫是否将经济学或政治学纳入课程。然而,由于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外部宣传(如选举期间的口号和争论),学校必须有系统地引入争议内容。学校可以提供一个探求真相的讨论环境,避免学生将政治视为一场游戏。

至于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应表达自己的个人意见,尤其对15岁以上的学生,教师群体中存在明显分歧。

  • 一方观点认为,教师的个人尊重会赋予其意见过度的分量,因此教师应避免表达自己的观点。
  • 另一方观点则认为,高年级学生会意识到对一个人的尊重并不意味着必须接受他的意见。而且,如果教师是公正的,公开表达意见的理由反而能使他更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并鼓励学生进行批判。

书中总结,只要鼓励讨论,所有意见都得到关注和审慎的批判,无论教师是否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都能学到如何理性地进行辩论。争议话题的存在是克服公民惰性civic inertia)的积极优势,而公民惰性是暴政建立的基础。

最终,本书强调,如果教育系统培养出能够自由思考、果断行动、公正决策且对自由承担责任的公民,那么民主教育就能证明其价值,并可能通过榜样的力量来遏制威胁世界和平和个人自由的无情教条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