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元章藏书0214
《论教育的卢梭》Rousseau on Education

卢梭关于教育的著作,主要包括《论教育》、《朱莉》(或《新爱洛伊丝》)和《爱弥儿》。它们概述了卢梭的教育哲学,强调教育应适应时代变化,并遵循自然原则,避免社会腐败。在《爱弥儿》中,卢梭详细阐述了私立教育和自然人的培养,认为儿童应通过经验和自然后果来学习,而非通过权威或过早的理性说教。书中还探讨了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点,包括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木工),以及对女性教育的独特看法,即女性的教育应主要围绕取悦和辅助男性的职责展开。
导论 (Introduction)
导论部分阐述了卢梭对教育史的巨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奠基于其理论的普遍采纳,而是源于其批判性、刺激性和反作用力。
- 影响的性质: 卢梭开创了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摧毁旧障碍、消除惰性、刺激改革者(如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并迫使现有机构进行改革或通过反作用力发展对立理论(如赫尔巴特对文学教育的维护)。
- 研究模式: 研究卢梭的价值在于追溯现有观点的起源,以及将其视为现代教育的彻底反对者。他的教育观是历史性的,并旨在培养“自然人”。
- 观点来源: 卢梭的思想结合了政治理论(自然状态)、当时流行的“官能心理学”、以及启蒙运动对权威的反对。然而,他的观点也深受个人性格影响,例如,他过分强调保护学生免受诱惑,而忽视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I. 导言 (Introductory) 和 II. 《朱莉》节选 (Extract from Julie)
这部分提供了卢梭的写作背景、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以及他教育思想的早期草稿。
- 教育目标: 卢梭通过狄戎学院的征文比赛,明确了其核心观点:人是自然地善良的,但被社会制度败坏。教育必须做出选择:“培养一个人还是一个公民,两者不可兼得”。
- 儿童的特质: 孩子在成为人之前,必须是孩子。理性是人类官能中最迟、最难训练的。在理性出现之前,过早的理性灌输会让他们只满足于言辞。
- 教育与自然: 教育不应试图改变或限制个体的天赋(如性情和才能),而应训练和完善它。我们必须等待理性的火花出现,才能开始真正的教育。
- 自由与必然: 快乐的秘诀在于良好的性情。卢梭主张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受制于必然性的枷锁,而不是人的权威。孩子应该依赖于事物,而不是人。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时,要坚决,不能因哭闹而让步。
III. 《爱弥儿》导言选段 (Introductory Passages from the Émile)
这部分更系统地阐述了卢梭的教育理论基础。
- 教育的来源: 教育来自三个方面:自然(器官和官能的自发发展)、人(教导使用发展)和事物(从周围物体获得经验)。只有当这三者一致时,人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 公民与人: 狭隘的社会(国家)必然与更广泛的社会(人类)疏远。卢梭批判现代人是“什么都不是”的“现代人、资产阶级”。他认为,将人培养成“人”,是比任何职业教育都更重要的共同天职。
- 家庭的重要性: 卢梭强烈反对将孩子送给奶妈和寄宿学校。他认为,母亲亲自哺乳和教养孩子,是恢复家庭魅力和改革风俗的最好途径。
IV. 《爱弥儿》第一卷(五岁以下儿童的教育)
本卷重点关注幼儿的体格和感官训练,强调“消极教育”的原则。
- 身体训练: 身体应该强健,以便服从思想。他反对过度保护(如襁褓和过度谨慎),认为应该让孩子经历痛苦,习得“如何受苦”。城市生活不利于健康,应送孩子到乡村去。
- 感官训练: 人的教育始于出生。婴儿的第一个感觉是情感性的(快乐与痛苦)。我们通过运动发现外部事物的存在。孩子唯一被允许养成的习惯是:不养成任何习惯。
- 道德训练: 孩子的哭泣最初是请求,很快就会变成命令。所有的恶习都源于软弱。教育者应只满足其真正的生理需求,而不屈服于任性或不合理的要求。
V. 《爱弥儿》第二卷(五岁至十二岁的教育)
本卷是“消极教育”和感官训练的黄金时期。
- 儿童期的价值: 教育不应为了不确定的未来而牺牲儿童现在的快乐。教育的最大、最重要、最有益的规则是:不要争取时间,而是要浪费时间。
- 欲望与能力: 真正的幸福在于缩小能力和欲望之间的不平衡。想象力扩大了欲望,使人不幸。
- 消极教育: 教育不应教导美德或真理,而应保护心灵免受恶习,思想免受错误。对孩子而言,“命令”和“服从”应该被“必然性”和“不可能”取代。
- 惩罚: 惩罚不应作为惩罚施加,而应是其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例如,打碎窗户,就让他忍受风寒。
- 反对书本学习: 孩子缺乏判断力,只有形象(而非观念)的记忆。过早学习语言是无益的。他强烈反对让儿童学习历史 和寓言(如《乌鸦与狐狸》),因为孩子可能爱上恶习。
- 感官和体格训练: 身体的运动和活跃能启迪心智(野人比农民聪明)。训练感官意味着学会感知和做出正确判断。通过游戏(如奔跑比赛 和绘制草图)来训练判断力和估算能力。
- 爱弥儿十二岁时的状态: 他不熟悉习俗、时尚或习惯。他缺乏知识,但所有知识都是他自己的。他没有恶习,心智清醒,尚未产生强烈的自爱。
VI. 《爱弥儿》第三卷(十二岁至十五岁的教育)
这是力量相对富余的时期,学习应以好奇心和实用性为导向。
- 实用性原则: 学习的目标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有用的知识。“这有什么用?” 将成为师生间决定性的问题。地理应从自己的家乡开始,通过观察和亲手绘制地图来学习。
- 科学与发明: 科学应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发现,而不是在实验室里学习。学生应该自己制作仪器。
- 《鲁滨逊漂流记》: 这是爱弥儿阅读的第一本书,也是完整的自然教育课本。通过代入鲁滨逊的处境,他将学会用事物的真实效用来判断价值。
- 经济和贸易: 所有社会人都必须工作,富人或穷人,任何游手好闲的公民都是恶棍。爱弥儿必须学会一门手艺,最好是细木工,以获得独立性并克服对劳动的偏见。
- 爱弥儿十五岁的总结: 他只拥有纯粹的身体知识,尚未涉及形而上学或伦理学。他有健全的体魄、敏捷的四肢和不受偏见影响的心智。
VII. 《爱弥儿》第四卷(十五岁以后的教育)
这标志着人的“第二次诞生”——情感、社会关系和理性的全面觉醒。
- 情感训练: 激情是自我保存的主要工具,不应根除。区分自爱(amour de soi,关乎个体,善良)和自尊(amour propre,关乎比较,邪恶)。人类的依恋源于对同伴痛苦的同情。
-
社会教育 (历史): 为了了解人,必须在远处研究他们,通过阅读历史来观察人类的内心。卢梭推荐古代历史学家(如修昔底德
和普鲁塔克),因其更关注事实而非评论。 - 消除虚荣: 卢梭刻意让爱弥儿经历挫折和被人欺骗,以获得经验,从而治愈虚荣心。
- 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被推迟,因为孩子无法形成真正的概念。过早灌输模糊的教义只会导致偶像崇拜或狂热。
- 性教育和导师的权威: 导师现在必须告知爱弥儿那些他曾刻意隐瞒的“危险的奥秘”。导师必须利用爱弥儿日益增长的情感,通过庄严的场合和情感诉求,确立基于理性、爱和信任的权威。
- 品味和文学: 青春期是培养品味的时期。品味就是判断大多数人喜欢或不喜欢什么的能力。通过阅读古代文学(如德摩斯梯尼和西塞罗),爱弥儿将形成一种雄健简洁的品味。
VIII. 论女子的教育 (Education of Girls)
本章描述了理想女性索菲(Sophie)及其教育,其原则与爱弥儿的教育截然不同。
- 性别角色和教育目标: 女人是专门为取悦男人而生的。女性教育必须完全围绕男性展开。其职责包括取悦、有用、赢得爱与尊重、养育子女、照顾丈夫。
- 道德训练与顺从: 女性一生都受制于习俗,因此必须习惯于约束和顺从,甚至要学会忍受丈夫的不公。顺从是女性的自然命运。
- 学习内容: 重点是实际知识(例如算术、家政)和取悦的艺术(如针线活、跳舞、唱歌)。她们的研究应该是完全实践性的。
- 女性的智慧: 她们擅长“实验道德”,具有在社交场合观察细节和人心的敏锐洞察力(sagacity),这是男性所不具备的。
IX. 《爱弥儿》第五卷(续):旅行与公民教育
在爱弥儿结婚前,导师要求他旅行,以完成公民身份的最后教育。
- 旅行目的: 旅行不是为了观光或阅读(卢梭批评书本和无目的的旅行只会培养“自负的无知者”),而是为了研究人类和政府的性质。
- 公民责任: 爱弥儿必须研究他出生的政府的性质,以决定自己是否应该生活在其统治之下。
- 观察方法: 学习民族精神应去偏远的省份,而不是相似的首都。只有那些心智坚定、能辨别错误、不易被腐蚀的人才适合旅行。
总结与评论
《爱弥儿》提供了一种彻底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体系,遵循着自然的节奏,旨在培养一个独立、有判断力、道德健全的“自然人”。其核心原则是消极教育和自然后果的惩罚。尽管其理论在公民与人、男女教育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矛盾和局限,但其对传统教育(特别是书本学习和对儿童的权威压制)的激烈批判,以及对感官训练和实用知识的重视,对后世教育家产生了深远而持续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