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List

Posts Slider

Health

中学地理用书——人文地理(1976年版)
中学地理用书——人文地理(1976年版)

中学地理用书——人文地理(1976年版)



1976年版的中学地理教科书,具体是其中的人文地理部分。书中首先概述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模式,详细阐述了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因素,并将世界人口分为密集区和稀疏区进行说明。接着,资料探讨了聚落的定义及其类型,分为散居型和集居型聚落,并进一步剖析了乡村与都市聚落的特征、区位和职能。最后,资料深入解析了农业的重要性、影响其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并根据生产方式和产品种类划分了世界农业区,详细介绍了主要的粮食作物、工业原料作物以及饮料与嗜好品作物的生长条件、分布和产销概况。

 

深入浅出的人文地理入门

《中学地理用书——人文地理(1976年版)》由洪国平、饶尚东等七位学者共同编著,并由胜利书局出版。本书的编纂旨在响应1970年在南洋大学地理系主办的“全星华文中学地理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需要一套共同课本”的建议。鉴于当时中四和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因课本缺乏和不统一而影响教学成绩,本书的出版旨在普遍提高地理教学成绩与水平,以满足教学需求。

全书概览与特色 本书是《中学地理用书》系列中的第二册,该系列共分为七册,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绘图解图》、《东南亚地理》、《亚洲地理》、《欧洲地理》和《世界地理》。本书的范围主要涵盖了《亚洲地理》、《东南亚地理》及《欧洲地理》三册所未涉及的区域,内容包括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澳洲和新西兰、苏联、西南亚及非洲。虽然它不属于会考范围,但可供中一、中二学生采用,同时也适合作为高级中学的参考书。

本书在内容上力求充实,文字力求简明扼要,并多采用最新的学说。在统计数据方面,选用最新的数字,并多采用联合国报告书及各国官方统计资料。本书的编排力求新颖,插图精美实用,具有独特之处。此外,每章之后都附有“问题”或“练习”一项,旨在指出重点并提示研究方向。书中所有单位均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公制,并在必要时注明过去惯用单位,以便比较。本书所采用的简体字,全部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五百零二个简体字表。

各栏目详细介绍

第一篇 人口与聚落 本篇是全书的开篇,深入探讨了人口与聚落这两个人文地理的核心概念。

  • 第一章 世界人口
    • 世界人口增长:介绍了自1650年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指出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预计到2000年将超过60亿。
    •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因素包括死亡率的降低(得益于医学进步和公共卫生推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都市化、社会组织改进、教育水平提高、交通服务改善、粮食供应增加)。
    •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探讨了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地理位置),资源因素(农业和工业发展资源分布),以及文化因素(文化背景、技术水平、历史、社会组织、经济发展水平)。
    • 世界人口的分布型态:指出世界人口高度集中在陆地的一小部分,且约95%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三。书中还列出了1969年世界人口最多的七个国家。
    • 人口密集区:详细介绍了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即东亚、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并对比了亚洲密集区以乡村农业人口为主,而欧美密集区则以高度都市化和工业化人口为主的特点。
    • 世界人口稀少地区:将人口稀少区分为四大类:寒冷区(两极、副极地和苔原地带)、干燥区(撒哈拉、卡拉哈里、澳洲大沙漠等)、湿热区(亚马逊盆地、刚果盆地等热带雨林和草原区),以及高山区(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
  • 第二章 聚落
    • 聚落的定义:将人类的居住单位,包括房屋、街道和不同种族人民的集合,定义为聚落,并指出其大小和复杂程度各异。
    • 聚落的类型:将聚落分为散居型聚落集居型聚落两大类。
      • 散居型聚落:特点是孤立分布,常见于农业区域。优点是农家与耕地接近,缺点是社交活动不便。其发生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地形崎岖、水源缺乏、沼泽、森林等)和人文因素(放牧区、防御需求变化、封建制度瓦解、私有土地权出现、工业革命、交通改善、商业性农业兴起)。
      • 集居型聚落:由房屋和街道集合而成,机能更为复杂。根据机能不同分为乡村(以农耕为主,农民是主要组成部分)和都市(以交通、制造业、商业等非生产活动为主,建筑物密集,人口密度高)。书中还详细描述了乡村的性质和型态(如马来西亚橡胶园的聚落),以及都市的性质、区位和机能。都市的机能可分为中心地都市(提供多方面服务)、交通都市(如海港)和制造业都市及其他有特别机能的都市(如矿业城市、娱乐城市)。

第二篇 农业 本篇深入探讨了农业的重要性、影响因素、生产形式和主要农产品。

  • 第三章 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 农业的重要性:强调农业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活动,提供粮食,并作为其他产业(如工业)的基础原料。
    • 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气温、日照、雨量、风、霜、雪对不同作物生长的影响),地形(高度、坡度对农业活动的影响,平原利于大规模经营,山区多梯田),土壤(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化学性质如酸碱度,物理性质如结构和颗粒粗细),以及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虫害对收成的影响)。
      • 人文因素:包括人口(劳动力来源,影响耕作形式),资本(影响农场规模和经营形式),技术和教育(提高单位产量和生活水平),交通(影响产品销售和利润),市场(接近消费地,产品更新鲜,价格更高),价格(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及政治(政治体制和政策影响耕作形式和作物生产)。
  • 第四章 农业生产形式与区分
    • 介绍了世界农业区的划分方法,并根据Whittlesey的划分法简化为七种生产形式。
    • 原始自给农业区:分布于热带,原始民族以火耕旱作生产自给性产品。
    • 集约式农业区:人口多,耕地有限,以劳力取代机械,典型如季风区亚洲的水稻耕作。
    • 粗放式商业化农业区:人口稀少,耕地广阔,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如北美、澳洲的小麦产区。
    • 农牧混合区:农作物种植与家畜饲养结合,典型如欧洲和美洲的玉米带。
    • 地中海式农业区:以产水果为主,如葡萄、柑橘。
    • 热带经济作物农业区:为配合工业发展,大规模企业化种植橡胶、油棕、甘蔗等,产品主要销往国际市场。
    • 园艺农业区:都市附近种植蔬菜和花卉,集约程度高,土地利用价值最高。
  • 第五章 世界主要农产品
    • 将主要农产品分为粮食作物、工业原料作物以及饮料与嗜好品作物。
    • 粮食作物:包括稻米(东方民族主食,高温多雨地区集约耕作,主产区季风区亚洲,国际贸易不盛),小麦(西方民族主食,适应性强,粗放式机械化生产,主产区南北半球温带区域,国际贸易活跃)。此外,还详细介绍了大麦、黑麦、燕麦、玉蜀黍、马铃薯、大豆、甘薯、高粱和小米的生长条件、分布和用途。
    • 工业原料作物:包括棉花(重要纤维作物,需温暖气候和大量劳力,主产区美国、中国、苏联、印度,国际贸易活跃),麻类(黄麻、亚麻、大麻、苎麻、马尼拉麻、龙舌兰麻,各有不同产区和用途),丝类(蚕丝和人造丝,蚕丝业受人造丝冲击,人造丝主要产于科技发达国家),糖类(甘蔗糖和甜菜糖,甘蔗产于热带,甜菜产于温带,蔗糖国际贸易更重要),橡胶(热带经济作物,主产区东南亚,用途广泛,人造胶产量已超过天然胶),以及油棕(热带经济作物,化学工业原料,主产区西非和东南亚)。
    • 饮料与嗜好品作物:包括(原产中国南部,热带多雨和副热带湿润地区种植,主产区季风区亚洲,国际贸易活跃),咖啡(原产非洲,巴西是最大产国,中美洲、亚洲和非洲均有产区,主要销往欧美),可可(原产热带美洲,非洲是最大产区,主要销往欧美),以及烟草(嗜好品,产区广,主产国中国、美国、印度、巴西等)。

第三篇 矿工业 本篇系统阐述了动力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工业发展及其分布。

  • 第六章 动力资源
    • 概述:介绍了煤、石油、天然气、水力、原子能等动力资源,指出动力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并回顾了动力利用的历史演变。
    • :介绍了煤的生成、种类(无烟煤、焦煤、褐煤、泥煤),以及世界煤的储藏量和生产分布(北美、苏联、中国、欧洲等地)。
    • 石油:阐述了石油的用途、储藏量(中东占70%),生产和分布(美国、苏联、委内瑞拉、中东等)。详细介绍了美国、中东、苏联和中南美洲的主要油田。
    • 电力:对比了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的优缺点、条件。介绍了世界水力储藏量及其利用情况,以及世界电力分布的类型(水力发电国家、火力发电国家、水力火力并用国家)。
    • 原子能:介绍了利用铀和钚产生原子能,其高昂费用使其难以普及,但能源潜力巨大,储藏量分布于刚果、加拿大、美国、捷克等地。
  • 第七章 铁矿与钢铁业
    • 铁与近代文明:指出铁和煤是近代文明和工业的标志,回顾了从铁的时代到钢铁时代的演变。
    • 铁矿的藏量与产地:介绍了铁矿的种类(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菱铁矿)、含量及产地。指明世界铁矿储藏量丰富,主要集中在美国、印度、巴西、法国、苏联等地。
    • 世界钢铁业与铁山分布:详细介绍了主要钢铁生产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苏联、瑞典、西班牙)的钢铁工业分布、发展条件和主要生产中心。特别提及了亚洲的日本、中国和印度。
  • 第八章 非铁金属
    • 介绍了金、银、白金、铜、铝、铅、锌、锡、镍、铁矾土以及钨、铬、锰等非铁金属的用途、世界主要产国、产量及分布。例如,南非是世界最大的金产国,加拿大和秘鲁是主要银产国;美国是最大的铜产国;铝产量美国居首;锡产量东南亚国家最多,尤其是马来西亚;镍主要产自加拿大和新喀里多尼亚;铁矾土则多产于赤道附近的牙买加、苏利南等地。
  • 第九章 工业的发展及其择地条件
    • 阐述了影响工业发展的择地条件,除了动力、原料、劳动力、交通、资本、市场、技术等一般因素外,还包括地形、气候、水等自然条件,地价、地租等经济条件,以及工业政策、社会条件和历史传统。
    • 详细解释了动力(水力、煤电)、原料(易腐坏或重型原料靠近产地)、劳动力(数量与技术要求)、交通(运费最低地点,水运最优,铁路公路亦重要)、市场(消费地)、政策、气候(湿润/干燥气候)、水(需大量工业用水的行业)等因素对工厂选址的影响。
  • 第十章 世界两大工业及其分布
    • 机械工业:分为产业机械、运输机械、电气机械和精密机械。机械工业与钢铁业密切相关,在先进国家发展有利。介绍了造船业(日本、英国、西德)、汽车业(美国、日本、德国)和精密机械(德国、美国、瑞士、日本)的分布和特点。
    • 纤维工业——棉纺业:介绍了棉纺业的发展和分布,包括英国(兰开夏姆,传统中心,后地位下降)、美国(从新英格兰到卡罗莱纳州,得益于劳工和原料)、印度(孟买为中心,战后出口增加)、日本(战后发展迅速,成为最大出口国)以及欧洲(法国、西德、意大利)和苏联、中国等地的棉纺业发展概况和有利条件。
  • 第十一章 世界工业地带
    • 概述:指出近代工业发展集中于特定地区,美国是最大工业国,其次是西欧、苏联。
    • 北美洲:介绍了东北部(重工业中心)、阿巴拉契亚南部(次大工业区,得益于煤、铁、棉和廉价劳工)、西部太平洋沿岸(新兴工业区,食品、炼油、航空机械)和加拿大工业地带(林产、矿产、水力资源丰富)。
    • 西欧:作为世界第二工业地带,分为英国(七大工业中心)、法德荷比卢地区(以鲁尔煤田和洛林铁山为基础)和其他地区(南瑞典、瑞士、北意大利、波兰、捷克等,多利用水力发展工业)。
    • 苏联:自十月革命后工业发展迅速,以“联合企业”为基础,工业中心逐渐向东部发展。介绍了莫斯科、列宁格勒中央工业区,顿巴斯联合企业区,乌拉尔—库兹巴斯联合企业区,以及其他地区(贝加尔、远东、中亚细亚)。
    • 中国:1949年后工业有显著进步,分布于东北(重工业)、华北(钢铁联合企业)、华中(纤维、食品、钢铁)和四川盆地(金属、机械、化学工业)。
    • 印度:战后工业发展,孟买为棉纺业中心,加尔各答为黄麻业中心,东部地区发展钢铁工业。
    • 日本:亚洲工业强国,产品种类繁多,高度依赖进口原料和能源,大部分制成品出口。介绍了京滨、名古屋(中京)、阪神和北九州四大工业地带。
    • 南半球诸国:南美(巴西、阿根廷)、澳洲、南非等在二战后工业发展显著,但常受欧美资本控制。

第四篇 交通 本篇探讨了交通的重要性、历史演变以及各种交通形式的地理特征。

  • 交通概述:强调交通对于人类交流、货物流通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并指出交通发展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 第一节 陆路交通
    • 公路:全球公路总长远超铁路,主要用于短程运输,建造相对容易且成本较低,是许多国家的优先发展方式。公路网分布以美国、加拿大南部和欧洲最为密集。
    • 铁路:陆上主要的货运工具,全球铁路总长125万公里。西方国家铁路长度缩短,而苏联和中国仍在增加。铁路运输量大、运费低廉,适合长途运输。分布以欧洲和北美洲最密,其他主要分布区包括南亚、东亚、澳洲东南部、非洲南部和南美阿根廷东部。还提及了轨距差异和各地区货运、客运量情况。
  • 第二节 水路交通
    • 内陆河运及湖运:历史悠久,经济重要。介绍了中国长江、印度恒河、西欧莱茵河、苏联伏尔加河、北美圣罗伦斯河和密西西比河、南美亚马逊河等主要内陆水道的航运价值。也提及了五大湖、里海和黑海的湖运。
    • 近海航运:邻近国家间的海上交通,是许多后进区域主要的对外交通形式,对岛屿国家尤其重要。
    • 远洋航运:大洋之间的航运,航线集中,主要包括北大西洋航线、西欧—地中海—印度洋航线、好望角航线、南美洲至北大西洋航线、太平洋东岸航线、北太平洋航线和南太平洋航线。介绍了现代航运的发展(大型船只、集装箱运输)和优良港口形成的原因(水深港阔、风平浪静、潮差适中、腹地富庶、位于重要航线、服务迅速)。特别指出新加坡作为世界第四大港的优越条件。
  • 第三节 两大运河
    • 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建成于1869年,大大缩短了欧洲到亚洲的航程,是西欧—地中海—印度洋航线上的重要节点。
    • 巴拿马运河: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完成于1914年,缩短了美洲东西两岸航程,促进了南美洲西岸的经济发展。
  • 第四节 航空交通
    • 航空交通以速度快为主要特点,尤其适用于遥远且缺乏其他交通形式的地区,不受地形、气候和森林影响。航线分布不均,以西欧和北美洲最为密集。
  • 第五节 其他交通类型
    • 管运交通:主要指油管和自来水管,用于石油、天然气和水的运输,尤其在美国、中东和缺水地区广泛应用。
  • 第六节 电讯交通
    • 以传递消息为主,包括邮政、电话、电报。现代利用无线电和人造卫星(如新加坡的卫星转播站)实现全球范围的信息传播。

总结 《中学地理用书——人文地理(1976年版)》是一套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注重实用性的地理教材。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人文地理知识,包括人口、聚落、农业、矿工业和交通等核心主题,还通过最新的数据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自然与人文因素。书中详细的图表和照片进一步增强了教学效果。尽管出版于1976年,其深入浅出的编排方式和对基础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梳理,使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编著者们在课余时间仓促编纂,虽然难免疏漏,但其对地理教育的贡献不容忽视。

 

中学地理用书——世界地理(1976年版)
中学地理用书——世界地理(1976年版)

Economy

1961年吉兰丹中华中学毕业特刊
1961年吉兰丹中华中学毕业特刊

1961年吉兰丹中华中学毕业特刊

 



1961年吉兰丹中华中学毕业特刊聚焦于吉兰丹中华中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状况与展望。特刊包括了学校的历史沿革,详细记录了学校的创办、合并、多次停办与复课的艰辛历程,以及校舍的发展建设。同时,特刊刊登了正副校长的毕业赠言,既有中文文章强调敬业乐群的重要性,也有英文篇章鼓励学生追求知识和忠诚。此外,特刊还收录了董教题词及学生作品,内容涉及科学探讨(如阴极光、X光和宇宙射线),对爱与忠诚的探讨,以及多篇关于推广马来西亚国语Bahasa Kebangsaan)重要性的文章,最后还附有高中和初中毕业班级的合影和名录。

 

《1961年吉兰丹中华中学毕业特刊》 是一部全面记录吉兰丹中华中学(简称丹中)高中二第十一届毕业班学生生活、历史沿革、教育理念及师生创作的纪念刊物。特刊内容丰富,涵盖了学校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这所独立中学当时面貌的珍贵资料。

以下是特刊中主要栏目的详细介绍:

一、 校情回顾与历史篇

本部分收录了学校的基础信息和历史沿革:

  • 校歌、校徽、校训及校景 特刊首页即展示了学校的标志性元素,包括校歌、校徽、校训(忠孝节义)以及学校环境的相片(校景)。
  • 董事玉照 刊登了时任董事长叶乐铃先生、副董事长郭铜剑先生等董教员的照片。
  • 本校史略详细追溯了丹中自民国七年(1918年)创办“育德学校”的简史。文中记录了学校合并(中华务本学校,1928年)、战乱停办、战后复校,以及在1961年做出不接受改制、决定自费办理独立中学的重大决定。史略强调了华侨在马六甲半岛维护母语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坚苦卓绝精神。

二、 董教题词与作品

此栏目汇集了董事、教师对毕业生的寄语和文章,重点在于人生哲理和国家意识:

  • A MESSAGE (黄金才 副校长) 副校长将毕业比作人生的“驿站”,指出毕业生将面临“升学”或“就业”的选择。他引用孟子关于“奕棋”的例子,强调“敬业乐群”是做人的最高法则。他还提出了实践人生道路上须具备的两个字:“”(诚则金石可镂)和“”(小不忍则乱大谋)。
  • 谈教育 (李启智) 这篇文章深入阐述了“敬业乐群”的含义。“敬”指专心一致永恒的努力,不论是对学业、职业或事业。“乐群”指和乐愉悦地与人群相处,运用“恕”道,并强调在马来亚作为公民,应将“乐群”精神应用于与各族人士和乐相处,以团结建设国家。
  • 国家语言教育 刊登了两篇马来文文章:
    • PENGAJARAN BAHASA KEBANGSAAN (Saleh Md. Akib 师) 强调了在校内学习国语的重要性,但认为仅在课堂学习不足,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
    • BAHASA JIWA BANGSA PADA SAYA (Ismail bin Idris 师) 强调“语言是社会中极其重要的沟通工具”,并将没有语言的民族比作没有灵魂的人。他呼吁马来亚人民推广、使用国语,以建立一个“ Malayan 民族”。
  • 学术文章 刊登了《谈负极光》等科学讨论,如对阴极光、X-光、辐射光(Alpha、Beta、Gamma)及其基本原理的探究。

三、 毕业留影与回忆

此部分是特刊的核心,记录了毕业生的资料和集体回忆:

  • 师生合影 刊登了高中二甲/乙班 及初中三甲/乙/丙班 的师生合影。
  • 高中/初中仝学录 (Pages 27-61) 记录了每一位毕业生的学号、姓名(中英文)和住址。许多学生在自己的栏目中留下了励志的座右铭或名人名言,例如:“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使更多的人活得更完美”。
  • 初中三年生活回顾 (蔡崇涣) 回顾了初中三年从分班(依据会考成绩)到适应新课程的经历,提及同学们曾错失利用图书馆的机会。文中记载了同学们为1961年底的游艺晚会、展览会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好评。

四、 文苑与创作

此部分展示了师生的文学创作和学术探讨:

  • 文苑 (Essays)
    • 文天祥与正气歌 (伯斯) 分析了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时代背景,赞扬了其“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传统。
    • 科学的功罪观 (忠马) 探讨了科学的功过,结论是科学的产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是必需的。将科学成果(如原子弹)用于战争是少数极权主义者的罪恶,不应归咎于科学本身。
    • 学习语言写好文章 (方芽) 建议初学者应从口语训练开始写作,着重于内容表达,不应过度拘泥于修辞和文法,以免破坏“思路”。
    • 老板 (初习) 和 夜归 (音生) 是描写生活现实、富有社会观察的散文。
  • 创作 (Creative Works)
    • 英雄与时势 (惠赋) 讨论了“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关系,认为前者是主要因素。
    • 破产 (永若) 一篇短篇小说,描绘了主人公曾金产因沉溺于烟酒赌博而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
    • Sekolah Saya (Tan Chen Boon) 和 Musim Piama (陈容) 是以马来文创作的诗歌,展现了国语学习的成果。
    • 别了,我的母校! (文郁青) 一篇充满感情的告别诗,表达了对母校的依恋和要以校训精神(如旗帜般高立的示范)报答母校的决心。
    • 此外还有海滨纪游散文《答座海滨纪游》 及《Resorting By The Sea-Side》。

五、 附录及后记

  • 生活剪影 刊登了多幅照片,包括自然风光(如“春江水暖”、“一帆风顺”) 和同学活动。
  • 编后琐谈 (编者) 编辑委员会在后记中回顾了特刊筹备过程中的困难,特别是招募广告和稿件收集的挑战,并强调特刊是在师生努力和合作下问世的。编辑劝勉毕业生不应因毕业而悲哀,而应“果敢一点,让我们深信新生的力量已在成长”。
  • 本刊筹备委员会 列出了由张旭宁、谢亚悌等人担任正副主席及各部门(总务、广告、文书、财政、设计等)职员名单。
  • 广告 刊物后半部分包含大量来自当地商家(如金铺、药行、汽车公司、锯木厂等)的广告,体现了学校与当地社区(侨商)的紧密联系和支持。

 




2018年麻坡中化中学毕业特刊
2018年麻坡中化中学毕业特刊
2015年麻坡中化中学毕业特刊
2015年麻坡中化中学毕业特刊
1994年泗里奎民立中学毕业特刊
1994年泗里奎民立中学毕业特刊

Lates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