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元章藏书0138
《人类地理学:世界》
Human
Geography:The World

所提供的文本摘自《人类地理学:世界》一书,由 J. Fairgrieve, M.A. 和 Ernest Young, B.Sc. 合著,并于 1946 年出版了第十六版,隶属于 Philips’ Human
Geographies 系列教材。该书主要面向 11 或 12 岁左右的儿童,旨在通过描述人与环境的互动来概述世界各地的地理情况。书中内容涵盖了全球不同区域的生活方式和地貌,从加拿大的麦农和皮毛商人,到印度的茶农和中国、日本的地理与文化,再到地中海地区和欧洲北部的海员生活。此外,该书还追溯了早期探险家寻找印度贸易路线的历史,并详细介绍了世界不同气候带(如森林、草原和沙漠)中各种族群的独特生活习俗,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引言与书籍宗旨
该书旨在为 11 或 12 岁的儿童提供全球地理的概览。本书的重点并非地名和统计数据,而是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同情地理解其他民族的生活条件,现代民主社会才能培养所需的包容和合作理念,将世界视为一个“巨大的合作社”(one big
co-operative society)。
第一部分 北美洲及南美洲
本书首先关注美洲,从 I. 加拿大的麦农 开始,指出农民生产粮食的重要性,特别是英国对小麦的巨大需求。加拿大的主要麦田位于马尼托巴、萨斯喀彻温和艾伯塔省。前往这些麦地的最短海路是经哈德逊湾,但该航线大部分时间被冰封。另一条重要航线是经圣劳伦斯河,但冬季也会结冰。如果从南部港口上岸,旅客会遇到一道障碍——阿巴拉契亚山脉(Appalachian Mountains),但哈德逊–莫霍克山口(Hudson-Mohawk gap)提供了轻松的通道。正因其位于重要通道的入口,纽约(New York)成为了北美的主要城市,处理着超过一半的对外贸易。火车避开五大湖到达芝加哥,芝加哥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路中心。加拿大的农场被划分为四分之一区,形成了方形的农田和垂直的道路。农忙季从秋季耕作开始,直到八月使用联合收割机或捆扎机进行收割。麦农和他们的妻子生活艰苦、忙碌且孤独。
II. 平原印第安人 介绍了北美平原,这里以前是广阔的草原(prairies)。平原印第安人主要依靠狩猎野牛(bison)为生。他们用兽皮制作衣服、肉干 (pemmican) 和圆锥形帐篷 (wigwams)。欧洲人引进马匹之前,印第安人在冬季使用雪鞋,在河流上使用桦树皮独木舟。北美洲有许多可通航的河流和湖泊,通过“波蒂奇”(portages,即在瀑布和急流处搬运独木舟的路径),印第安人可以进行长距离旅行,例如绕过尼亚加拉大瀑布,或从五大湖到达密西西比河。密西西比河蜿蜒曲折,下游形成了泥沙三角洲。如今,野牛已被牲畜取代,这些牲畜在洛矶山脉脚下的大平原上饲养,并运到芝加哥,芝加哥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肉类市场。
III. 皮毛商人 将视野转向北美北部寒冷的地区。狩猎区分为三类:冰封海域,爱斯基摩人生活于此,依赖海豹和鲸鱼等海洋生物;苔原(tundra),冬季寒冷荒芜,夏季变成沼泽,生存着麝牛和北美驯鹿;以及松树林带,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之一,是真正的猎人故乡。许多动物(如貂、狐狸、海狸)的皮毛因严寒而厚实。海狸(beaver)是其中最有趣的动物,猎人会设置陷阱或在冰封期破坏海狸的住所进行捕杀。捕猎者的生活充满艰辛和危险。他们沿着长长的陷阱线巡视,并将皮毛带到哈德逊湾公司的贸易站进行交易,过去曾使用黄铜代币,以“海狸皮”作为计价单位。
IV. 西部高地 介绍了北美西部高大得多的高地屏障。这个高原由东部的洛基山脉(Rocky Mountains)和西部的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组成,中间是极其干燥的大盆地(Great Basin)。该地区人口稀少,在干燥的南部,印第安人住在土坯砖 (adobe) 砌成的 hogans(房屋)里,主要饲养绵羊和山羊,并制作精美的毯子。西部最重要的部分是加利福尼亚谷地,因其地中海气候(冬季降雨,夏季炎热干燥)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果产区之一,大量水果(如葡萄干、李子干)在干燥的空气中晒干。旧金山(San Francisco)位于海岸山脉唯一的缺口处,是连接太平洋的重要港口。
V. 哥伦布与西印度群岛 讲述了哥伦布如何相信地球是圆的,并试图向西航行以避开阿拉伯人控制的香料贸易路线。他于 1492 年利用稳定的东北信风(Trade Winds)横渡大西洋,首先到达巴哈马群岛,然后是古巴和海地。这些岛屿因持续的炎热和潮湿而拥有巨大的常年生长森林。回程时,哥伦布利用了西风带(Westerly Winds)。他误以为到达了印度,因此这些新发现的岛屿被命名为西印度群岛。
VI. 亚马逊低地与安第斯山脉 描述了位于赤道附近的亚马逊河谷,其塞尔瓦斯(selvas)森林比西印度群岛的森林更加巨大、炎热、潮湿和茂密。林中光线稀少,藤蔓密布。这里的动物(如树懒 sloth、美洲虎 jaguar)适应树上生活。原住民(如瓦奥佩斯人 Uaupes)居住在河边的大型棕榈叶茅草屋中,主要以狩猎和捕鱼为生。亚马逊河是森林中的主要通道,常年水量充足,可通航 3000 英里。在南美洲西部,耸立着安第斯山脉(Andes)。随着海拔升高,气候带也随之变化,从密集的赤道森林到永久积雪。美洲驼(llama)和羊驼(alpaca)是高海拔地区重要的运输和生存工具。
VII. 阿根廷与牲畜 介绍了阿根廷和乌拉圭的潘帕斯大草原(pampas),这是一个广阔的草地,气候相对干燥。东部地区因春雨、肥沃土壤和干燥夏季而适合种植小麦和玉米。养牛业十分重要,原生的硬草已被软草和根系很长的苜蓿(alfalfa 或 lucerne)取代。牧场面积巨大,遍布铁丝网围栏和用于抽水的风车。传统的牛仔高乔人(gauchos)使用套索 (lasso) 和三石索 (bolas) 捕捉牲畜。如今,现代化牧场使用精心规划的 corrals(畜栏)和“牲畜通道”(cattle races)来处理牲畜。历史上,牲畜仅取皮脂,但自 1880 年引进冷藏室后,肉类(冷冻肉、肉干、肉精等,如李比希肉类浸膏 Liebig’s
extract)可大量出口,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是主要港口。
VIII. 巴塔哥尼亚及其印第安人 描述了阿根廷南部寒冷潮湿的地区巴塔哥尼亚(Patagonia,“大脚”的意思,源于麦哲伦的发现)。沿海是羊农(许多是威尔士人)的牧场。内陆是高地台地,被强烈的西风吹拂。原生的原驼(guanaco)和美洲鸵鸟(rhea)是当地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巴塔哥尼亚印第安人是流动的猎人,住在可移动的 toldo 帐篷里。极南端的火地岛(Tierra del Fuego),因气候寒冷潮湿,原住民(与爱斯基摩人相似)主要靠贝类为生。麦哲伦因看到他们独木舟上的火堆而将该地命名为“火地岛”。现代,火地岛和巴塔哥尼亚的原住民数量锐减,土地主要用于英国定居者的绵羊养殖。
第二部分 航线与非洲
IX. 通往印度之路 解释了欧洲对香料的需求,以改善冬季腌肉的味道。香料贸易最初由阿拉伯人控制,经红海/波斯湾到威尼斯。葡萄牙的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开始探索绕非洲向东的航线。巴托洛梅乌·迪亚士(Bartholomew Diaz)于 1486 年到达非洲最南端,命名为“风暴角”,后被更名为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随后,达·伽马(Vasco da Gama)于 1497 年出发,他利用了稳定的风带。在印度洋上,他依靠夏季的西南季风(south-west monsoon)迅速抵达印度。阿拉伯人对他的到来充满敌意,因为这威胁了他们的贸易垄断。
X. 运茶快船前往印度 描述了在大航海时代,水手如何利用风带缩短航程。为了快速运输茶叶,欧洲建造了狭长快速的帆船,称为“快船”(clipper)。快船的航线是根据风带设计的:夏季利用东北信风、东南信风和西南季风前往印度;冬季利用东北季风返回。这种利用顺风的路线虽然距离较长,但比逆风的短途航线快得多,快船的速度可达每天 330 英里。
XI. 今日从印度出发的航线 指出现代蒸汽船取代了帆船。蒸汽船不受风带影响,因此选择最短路线:红海和苏伊士运河。由于水运比陆运便宜得多,因此可以运输笨重货物如木材和小麦。货物通常从加尔各答或马德拉斯装运,但乘客和信件通常通过铁路运到孟买上船以节省时间。航线经过英国燃料补给站亚丁(Aden),穿过炎热的红海,然后进入长约 100 英里的苏伊士运河。船只在运河内必须慢速航行,夜间使用电灯照明。船只在塞得港(Port Said)再次进行补给,随后穿过地中海,经过马耳他(Malta)和直布罗陀(Gibraltar)等英国军事要塞。
XII. 森林俾格米人 介绍了非洲中部赤道森林,其环境(闷热、潮湿、树冠茂密)与亚马逊森林相似。这里生活着俾格米人(Pygmies),他们身材矮小,衣着很少。他们不耕种,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是出色的猎人,甚至能用弓箭射杀大象。由于需要不断迁徙寻找食物,他们没有固定的家,住在临时的蜂巢状棚屋中。俾格米人感官敏锐,是高超的追踪者。
XIII. 苏丹的黑人与南非的祖鲁人。草原 描述了位于森林南北两侧的萨瓦纳(savana),这是一个终年炎热但有旱季和雨季的草原地区。苏丹的黑人是相对文明的民族。他们是牧民(饲养牛、羊、马)、农民(种植玉米、棉花)、制造商(自制棉布和铁器)和贸易商。定居生活使他们能够建造永久性的泥墙房屋。南非的祖鲁人也生活在类似的草原环境。他们饲养牲畜、耕种,住在蜂巢状茅草屋组成的村庄 (kraal) 里。虽然祖鲁人不如苏丹黑人文明,但因定居和耕种,比森林中的俾格米人更加文明。
XIV. 沙漠阿拉伯人 介绍了撒哈拉和卡拉哈里沙漠。沙漠中只有在地下水渗出的绿洲(oases)中才能生存。绿洲居民是定居的畜牧者、小农(种植枣椰树、水稻)和贸易商。贝都因阿拉伯人是沙漠中的游牧者,他们依靠骆驼(“沙漠之舟”)进行运输和生存。骆驼能够储水和抵抗沙尘暴。游牧者住在可移动的羊毛帐篷中。阿拉伯人是勇敢的战士,有时是盗贼,但他们也通过担任商队向导(caravan)进行贸易。
XV. 尼罗河与埃及 描述了埃及是一个完全依赖尼罗河供水的狭长绿洲。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的维多利亚湖,常年水量稳定。来自阿比西尼亚的蓝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带来的季节性洪水,为埃及带来了水和肥沃的淤泥。这条绿洲长 700 英里,宽 5 到 10 英里。埃及农民 (fellaheen) 住在尼罗河泥砖建成的村庄中。肥沃的土壤和水源使其每年可收获两到三季作物(棉花、水稻、小麦)。埃及自古以来就精通灌溉,使用 shaduf(沙杜夫,杠杆水桶)和 sakias(水车,由公牛驱动)将水提升到农田。
第三部分 亚洲及欧洲
XVI. 产茶的印度 探讨了茶的生长条件:需要充足的热量和降雨,同时需要丘陵地带或排水良好的平原。印度幅员辽阔,气候差异巨大。小麦(暖和、干燥、平坦)主要生长在西北部的旁遮普邦(Punjab),通常需要灌溉。茶叶则生长在温暖潮湿的西高止山脉、阿萨姆邦和锡兰的丘陵地带。茶树被修剪得很低,以便于工人采摘嫩芽。茶叶制作过程包括萎凋、滚揉、发酵(关键步骤)、干燥、分拣和包装。由于印度劳动力成本低廉,茶叶价格才能被大众接受。
XVII. 印度人民 强调了印度作为一个“小大陆”的巨大文化多样性:3.5 亿人讲 150 多种语言。地理隔离(山脉、河流)和气候差异(从永久雪线到终年炎热)加剧了这种多样性。十分之九的人口是农民 (ryots),他们使用古老的农具,但耕作方法并不科学。主要宗教是印度教(Hinduism),它建立了森严的种姓制度,规定了个人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其他主要宗教包括伊斯兰教(Mohammedanism)和佛教(Buddhism)。恒河平原上的大干线公路上充满了各种不同种族和习俗的人(商人、僧侣、工人)。这种种族和宗教的大杂烩使得印度难以成为一个团结的国家。
XVIII. 中国 也是一个人口众多、以农民为主的国家。中国地理被三条大河划分:黄河(Hwang-Ho)流经黄土(loess,松散的尘土堆积)地区,形成了大平原。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河床不断抬高,导致频繁的洪水和改道,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忧患”。长江(Yang-tse-Kiang)和西江(Si-Kiang)流经多山地带,提供了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国南北温差大,北方冬季严寒。茶叶生长在南方温暖、潮湿的多山地区,靠近长江和西江谷地的沿海附近。中国农民实行精耕细作,农场很小。水稻是中心和南方的主要粮食,种植在需要细心灌溉的“稻田”(paddy fields)中,灌溉方法与埃及的 shaduf 和 sakia 相似。房屋多用稻草或粘土建造。主要贸易港口包括广州(Canton,第一批条约口岸,以水上人家众多闻名)、拥有优良港口的英属贸易中心香港(Hong Kong),以及长江口的上海(Shanghai)。
XIX. 日本 是一個多山的島國,多火山(如富士山 Fuji-yama)和地震。其氣候從寒冷的北方延伸至溫暖的南方,並且全年多雨。日本耕地稀少,但日本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農民,主食是水稻。其他重要作物是竹子和製紙植物。由於缺少牧場,日本人不吃牛羊肉,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車 (rickshaws)。為了防震,房屋多為木材和紙板結構,房間大小以地上的草席(mats)數量來衡量。日本周圍海域風暴頻繁,冬季多霧,這種海上隔離幫助日本形成了一個愛國、團結的民族。
XX. 从中国出发的陆路 介绍了茶叶通过陆路运往俄罗斯的路线,过去是砖茶,现在主要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旅程始于海参崴(Vladivostok),首先穿过多山的林区。铁路建设在贝加尔湖(Baikal)附近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再向西是巨大的森林带(提供木材燃料)。随后进入富饶的农业区(黑土 chernozem),这里居住着五分之四的西伯利亚人口,他们大多是俄罗斯移民。鄂木斯克(Omsk)以黄油贸易闻名。铁路穿过低矮的乌拉尔山脉,最终到达莫斯科。
XXI. 大草原与草原居民 描述了西伯利亚大平原南部的干旱草原(steppe)。西土耳其斯坦的沙漠区依赖高山融雪形成的河流(阿姆河、锡尔河)进行灌溉,形成了塔什干、撒马尔罕等绿洲城市。广阔的草原气候极端,居住着吉尔吉斯人(Kirghis)。他们是拥有大量牲畜(牛羊马)的牧民,而非猎人。吉尔吉斯人是游牧民族,住在易于拆卸的毡房中,不断迁徙以寻找水源和牧草。他们与商队进行贸易,食物主要是肉类和乳制品(如发酵马奶 koomis)。
XXII. 圣诞布丁 介绍了地中海沿岸国家(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的独特气候,即冬季/春季降雨充足,夏季炎热干燥,适合水果种植。希腊多山,农民依靠海洋贸易。主要出口橄榄(用于榨油,替代稀缺的黄油)和加仑子(currants,一种晒干的小葡萄)。意大利北部有富饶的伦巴第平原,种植水稻、桑树(养蚕)、橄榄和葡萄。西班牙/葡萄牙大部分是干燥的高原。主要农作物是橄榄、葡萄和厚皮可抵抗夏季干旱的软木橡树(cork oak)。这些地区牛群稀少,主要饲养绵羊(美利奴羊)、驴和骡子。许多著名的圣诞布丁原料(加仑子、葡萄干、杏仁)都来自这些地中海国家。
XXIII. 阿尔卑斯山的瑞士人 介绍了欧洲巨大的高地——阿尔卑斯山脉(Alps),最高峰接近三英里。瑞士是山区国家,气候随海拔变化而垂直分布。瑞士农民必须建造石墙来制作梯田。高山草地(alps)用于夏季放牧奶牛,牛奶被制成奶酪或炼乳。由于冬季需要饲料,农民在夏季要费力割草三次来制作干草。瑞士木屋(chalets)结构坚固,屋顶用石头加固。冬季农闲时,当地人进行木雕等副业,并依靠旅游业生存。
XXIV. 北方的水手 讨论了北欧国家(挪威、荷兰、英国)成为航海民族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温和的冬季使港口不结冰;适宜的气候允许全年工作;以及浅海(如多格浅滩 Dogger Bank),适合渔业发展。挪威人(维京人的后代)因耕地稀少而成为渔民和水手。荷兰地势平坦,部分低于海平面,他们是出色的探险家和商人,港口通过莱茵河与欧洲腹地相连。英国渔业是海员的“训练学校”,培养了无数航海家。蒸汽时代,北欧国家(特别是英国)因拥有本地煤炭而获得巨大优势,推动了航运和制造业的发展。
XXV. 大英帝国 介绍了大英帝国,它由散布在全球的、具有各种条件和生活方式的领地组成。章节对比了加拿大(寒冷/潮湿)和澳大利亚(干燥/炎热)的巨大差异。澳大利亚主要以养羊为主(羊毛运往约克郡),东海岸种植水果。南非比前两者小,有沙漠(卡拉哈里 Kalahari)、草原(veld)、牧场和矿山。南非的种族构成复杂(包括祖鲁人、英国人和荷兰裔),与印度相似。该章强调,帝国不是由“土地”组成,而是由“人民”组成,学习地理的目的是增进对彼此习俗的理解和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