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元章藏书0076

 

《教育与危机》

Education
and Crisis

 



《教育与危机》提出了一个关于艺术创造、人格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哲学论断。作者探讨了物质局限对人格塑造和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并将艺术创造视为人类所知的唯一创造形式。随后,文章运用辩证思维方法thesisantithesissynthesis)来审视和综合一系列对立概念,例如宣传与教育、平等与多样性、个体与群体、意识与无意识。作者通过将当代社会革命与十七世纪的变革进行对比,指出当前社会正经历着从理性时代转向信仰时代、从个人主义转向群体生活的趋势。最后,文本详细分析了爱与性欲的关系,并将婚姻中的爱视为实现个体完整性、幸福和对终极实在(即上帝之爱)理解的最佳模式。

 

 

《教育与危机》(Education and Crisis)一书由布里斯托大学教育学教授 Basil
A. Fletcher
撰写,并于1946年首次印刷。该书属于 W. R. Niblett 编辑的今日教育问题Educational
Issues of To-day
)系列。该系列旨在帮助读者深入探讨当代重大的教育议题。

作者和本书的贡献者们坚信:教育比单纯的传授知识要复杂和深刻得多;我们所教的内容和方式必然反映了我们对生活及其目的的信念和假设;文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在一个日益规划化的社会中生活所展现的正直、品质和创造力;基督教提供了无法替代的洞察力。该书通过辩证思维的方法,探讨了一系列看似矛盾的观念,并寻求其间的综合统一原则。

引言 (Introduction)

引言部分起源于作者阅读美国女诗人 Edna St. Vincent Millay 悼词的感想。作者通过对人类语言独特性的思考,引申出对人格(Personality)与物质媒介之间关系的探讨。他认为,艺术创造的独特品质部分来源于艺术家的个性,部分来源于媒介的本质限制。正是身体的局限性迫使我们选择性地生活,从而塑造出独特的个性。

引言提出了全书的核心方法论:辩证思考。这种方法试图深入探究两个对立思想(如物质与心灵)表面矛盾之下的共同现实,从而寻找综合(synthesis)的原则。作者鼓励读者运用这种方法去考虑后续章节中的其他对立概念,例如宣传与教育、个体与群体等。

第一章:教育与当代革命 (Education and the Contemporary Revolution)

本章指出,现代科学时代始于三百年前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此后的物质进步主要得益于化学能的开发。然而,原子能的发现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带来了毁灭性战争普遍休闲的可能性。作者对比了17世纪(约翰·洛克时代,强调理性)与20世纪的转折。他认为,我们目前的智力与物质进步已远远超越了道德发展

当代革命展现了价值的逆转:从机械化转向浪漫主义;从理性时代转向信仰时代;从议会民主转向个人领导;从个人主义转向群体生活。过去三个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利润动机正在失去力量,各国正朝着规划经济发展。作者警告,如果取消了资本主义的利润激励,而未能创建新的精神激励,随之而来的真空最终将由强制来填补。

本章最后探讨了教育在危机时期的双重角色:一是保守和传承的功能,传递过去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二是再生和革命的功能,促进年轻人身上的倾向充分发展,将新的创造性生活引入世界。

第二章:变化与永恒 (Change and Permanence)

本章首先阐述了辩证方法(正题、反题、合题)如何帮助理解有机发展过程,并指出它在探寻真理中的作用。作者接受了唯物主义(强调环境)和唯心主义(强调思想)的共同重要性,并以此作为后续章节讨论对立观念的出发点。

本章确定了当代塑造社会的四大力量,每种力量都具有外部内部的表现形式:

  1. 宣传(Propaganda:得益于有声电影、广播和高功率媒体的普及。外部环境的机械化和劳动细分导致人们工作单调,对替代性生活的自然渴望(代偿性生活)使他们容易受到宣传家的影响。
  2. 平等(Equality:推动社会和经济平等的强烈愿望。马克思关于政治平等在经济不平等面前意义不大的观点被广泛接受。现代机械的充分利用使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成为可能,从而强化了对平等的追求。
  3. 群体生活(Group
    Life
    :个体希望消除个人自卑感,融入群体的驱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极权主义政权(如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的暂时的力量。
  4. 目标(Purpose:由于利润动机的失效,社会迫切需要道德目标来指导规划,因为经济危机本质上是一场道德危机。这种外部需求与个体希望被卷入一个伟大目标中的内在渴望相呼应。

第三章:宣传与教育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本章详细区分了宣传与教育的对立(Antithesis

  • 宣传:试图影响思想和行为,使人接受观点或行为而不寻求理由。宣传家关注结果,希望被宣传者保持被动
  • 教育:试图影响思想和行为,以激发被影响者自己去理解思想和行为的理由。教育家关注方法,要求学生付出努力、远见和精力。

宣传基于人群行为是原始和幼稚的理念(如希特勒所言)。民主组织则认为群体合作产生的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具创造性。

综合(Synthesis)在于认识到教育在其早期阶段可能包含大量宣传元素(作为急救教育服务),但目标是逐步被纯粹的教育服务所取代。中国和俄罗斯的大众教育Mass Education)被视为宣传和教育综合的一种方式。这种大众教育通过地方主动性和民主组织来运作,避免了独裁国家宣传的危险。最高层次的综合则体现在艺术中。真正的艺术作品(如狄更斯的小说)既是伟大的艺术,也具有强大的宣传价值。极权国家(如纳粹德国)的宣传,通过谎言、情感操纵和智力贬低,最终摧毁和瓦解了人类个性。

第四章:平等与多样性 (Equality and Diversity)

本章探讨了平等作为条件多样性作为结果的辩证统一。

  • 经济不平等:现代工业专业化加剧了工人阶层和技能群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甚至在寻求平等的苏俄也是如此。
  • 种族不平等:种族平等的论据在于人类人格的根本价值。种族主义思想(如奴隶制)通过将受奴役者视为次人类牲畜来为不平等辩护,导致了破坏性的后果。卢格德勋爵(Lord Lugard)提出的综合观点是:在理想和机会上绝对平等,但在社会和种族事务上各自遵循独立的道路(保留种族纯洁和自豪)。这种分离不必然意味着不平等。
  • 个体不平等:个体在心智和身体禀赋上存在巨大的遗传差异。基督教教义提供了解决这种不平等的综合:强者应担负弱者的重担。忽视对弱者的服务将导致社会失去适应性,走向衰落。
  • 性别不平等:纳粹德国逆转了女性解放,推行育儿、厨房、教堂Kinde, Küche, Kirche)的口号,这源于对男子气概的过度评价和对弱点的恐惧。作者指出,性别关系中的真理是平等;平等并不意味着趋同,而是相反,平等是实现多样性的必要条件。在平等框架内,女性可以最真实地实现其女性本性,做出最大的社会贡献。

第五章:个体与群体 (The Individual and the Group)

本章首先对人格(Personality)进行定义。

  • 人格的负面特质:人格不占据空间,无法被测量或严格分类。其次,人格的未来无法被确定地预测,这意味着人拥有自由意志自发性(spontaneity
  • 人格的正面特质:人格的正面特质包括不断追求完整性和整合;具有创造模式(pattern)的能力;以及延伸性(extension,即通过与外界接触来拓宽和深化自身(例如,婚姻中的伴侣关系)。

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冲突是持续存在的。解决冲突的社会综合在于将人类行为的冲动从纯粹的个体层面转移到社会层面。例如,收集冲动在个体层面表现为守财奴,但在社会层面则表现为博物馆馆长或科学家。

个体通过同心圆式的忠诚(婚姻、家庭、地域、民族、联邦)与他人分享生命。最终,克服狭隘民族主义的世界组织是人类最大的目标,而最高的忠诚,超越所有其他忠诚,必须是对上帝的忠诚。综合个体自由与群体规划的理念是持续发展的人格。教育者的任务是不断引导个体采取更高层次、更具社会性的行动。

第六章:意识与无意识 (The Conscious and the Unconscious)

本章探讨了目的(purpose)如何作为整合因素,统一意识与无意识。

  • 目的的性质:追求目标(无论好坏)可以暂时赋予人格统一性。邪恶的目的被定义为与上帝目标相悖,它最终会导致秩序和模式的瓦解,并压制人类生活中的自发性。
  • 意识与无意识的对比
    • 意识:具有自我(ego)中心;通过知觉(percepts)与外部世界接触;通过逻辑推理构建概念;并拥有意志来做决定。
    • 无意识:缺乏自我中心,是混乱和非理性的;通过暗示(Suggestion)受影响;组织情结(complexes;通过直觉(Intuition)达到真理;且情感是其普遍成分(例如,对爱和伴侣的渴望)。

价值和幸福:意识具有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作者认为,最终的单一目标是幸福。幸福的构成要素是自发性(自由)和和谐(秩序/模式)。真正的幸福只有在个体超越个人生活界限,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时才能实现。

意识与无意识的合作:当意识通过理性找到上帝的目的,并用意志使个体目的服从它时,两者就会合流。此时,个体的心理生活由主动思维(理性分析)和被动思维(倾听内在声音或灵感)组成。教育必须释放这两种精神能量。教师应提供一个充满休闲和情感的环境,以便无意识能够通过撤退、暗示、专注、孵化和顿悟的过程与意识合作。

第七章:爱与欲 (Love and Lust)

本章作为总结,将视为理解存在本质(reality)的一种途径。作者引用莎士比亚的诗句对比了爱与欲的根本不同。

  • 性的演变:生物演化中,性的冲动逐渐从季节性限制中解放,并能够辐射到生活的广阔领域。文明的成长源于性约束和性力量的升华(Sublimation
  • 伴侣关系优先:作者引用 I. D. Suttie 的观点,认为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基础是对伴侣的需要,而性只是伴侣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 爱与冲突:婴儿时期对伴侣关系的挫折可能导致焦虑和憎恨,并可能以五种主要方式解决这种冲突,但这些方式都可能导致神经官能症(如自卑情结、妄想症、精神分裂症等)。基督教强调爱而非权威,被视为治疗框架。
  • 婚姻的本质:婚姻是基于平等和忠诚的治疗性机构。婚姻要求持久的努力和承诺,不能通过离婚或试婚来轻易规避。真爱促使双重人格dual
    mind
    )成长,个体自由的放弃反而带来了更大的独特性和自我。
  • 爱与永恒:婚姻中的统一性中的二元性(unity-in-duality)提供了一种认识永恒本质的模式——它象征着上帝与自由个体之间无限和谐和创造性幸福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