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元章藏书0041

 

实验教育概要

An
OutIine of ExperimentaI Education

 



罗伯特·R·拉斯克(Robert R. Rusk)于 1960年出版 的著作《实验教育概要》(An Outline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该书旨在补充教育学培训学生和大学文凭学生的教育心理学阅读材料。序言回顾了作者早期关于实验教育的作品,并指出由于 该领域研究的巨大扩展,本书不再试图进行详尽的阐述。该书 广泛探索 了实验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包括 测量、实验设计、学校组织 以及 课程和教学方法 等具体方面。作者强调 科学实验在教育中的价值,并讨论了进行 受控调查 所面临的挑战和技术演变,例如如何应对实验中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罗伯特·R·拉斯克(Robert R. Rusk)的《实验教育概要》(An Outline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一书于 1960 年出版,是作者继 1912 年的《实验教育导论》(Introduction to
Experimental Education
)和 1919 年的《实验教育》(Experimental Education)之后的全新著作。本书旨在作为教育心理学阅读材料的补充,面向受训学生和大学教育文凭学生,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励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探讨书中提出的某些问题。

由于实验教育领域的研究主题已极其广泛,例如,仅“后续研究”(Follow-up Studies)的参考书目就包含 471 条目,因此本书的标题恢复到“概要”这一形式,因为它不可能对所有主题进行详尽的阐述。书中引用的例子仅仅是实验教育各个发展阶段的例证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如何将科学的实验方法应用于教育这一复杂领域,并总结了在教育研究、测量、组织和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实验发现和技术。

一、 实验方法论与适用性

本书首先界定了教育实验的概念。任何偏离传统做法的行为都可以被视为一种实验。然而,作者强调,在教育中,当某个问题可以被构建为容易进行实验时,它就是获取客观效度的终极方法。

然而,在社会科学中应用实验方法充满了挑战。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指出,由于“干扰因素”和“结果交织”的存在,很难在社会情境中实现科学观察或实验所需的“隔离”和“稳定”条件。甚至教育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也承认,社会领域的所谓实验更像是“伴随着一定程度希望和大量讨论的尝试和错误过程”。

针对这一困境,本书提出了采用一种更适合社会现象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的实验技术。作者批评了物理科学中追求“单一变量”的理想,认为这在教育实验中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求。相反,罗纳德·费希尔(R. A. Fisher)引入的实验设计(最初用于生物学和农业数据)通过随机化来避免偏差,并利用“重复”(replication)来估算实验误差,为教育实验提供了一条新的、可验证的途径。

二、 教育测量与工具

测量是教育科学化处理的先决条件。本书探讨了教育测量的基础理论,引用了桑代克(E. L. Thorndike)的信条:“凡是存在的,都存在着一定的量”。然而,教育测量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评估“质量”而非仅是“数量”,并确保测量的单位是等同的。

在实验工具方面,本书首先提到了问卷,尽管它因难以获得无偏样本和答复者可能提供的意见与实际行为不符而饱受诟病,但在某些研究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另一个重要的工具是客观化(标准化)测验,其发展始于比奈(Binet)的智力测验,特别是他对于客观性的坚持和“心理年龄”的概念。这种新型测验的特点是问题明确、结果易于客观评分,并且分析了不同的测试形式,如是非题、多项选择题和完形填空题。此外,作者还讨论了如桑代克的笔迹量表等测量工具,用于客观地评估教育成果。一旦建立了标准的测量工具和量表,就可以获取性能常模(norms)。

三、 学校组织与课程实验

书中回顾了关于学校组织结构的关键研究:

  1. 入学年龄: 早期实验发现,在英国(通常 5 岁入学),过晚入学(5 岁以后)是一种不利因素,晚入学的儿童虽然进步更快,但不足以弥补早期损失。苏格兰(早期入学)的成就测试也支持英国比美国更早入学(5 岁或 6 岁)的教育实践。
  2. 班级规模: 教师们坚持要求小班化,但研究结果表明,教学效率与班级规模之间几乎没有可观察到的关系,除非班级人数的减少能够引入改进的教学技术。
  3. 课程内容: 课程的确定通常取决于传统、当前需求或对未来的预测。书中通过实验评估了课程的影响,例如,对“体育训练是否能提升智力或性格”的研究发现,只有“专注力”一项有所提升。
  4. 活动与传统课程比较: 引用了关于“活动课程”与“传统课程”的里程碑式比较研究(如纽约市的研究和八年研究)。结果表明,活动课程的学生在主动性、实验精神和批判性活动等期望成果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优势,并且在正式科目中的表现并未受到显著损害,尽管他们在正式科目上花费的时间较少。八年研究的结论也指出,实验学校的毕业生在大学中表现出略高的总平均成绩、更高的智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在解决新问题时更具足智多谋。

四、 学习过程与教育方法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学习的机制和教学方法的实验验证:

  1. 学习理论: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模式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符,例如,儿童在死记硬背乘法组合时并非通过重复来学习。本书讨论了两种主要的学习理论:刺激反应联结主义(Stimulus-Response
    Associationist/Connectionist,如桑代克)及其“效果律”;以及
    格式塔理论(Gestalt),它强调任何组成部分都从其背景中获得意义,知识应形成一个系统。
  2. 影响因素: 学习的条件涉及物理、生理和心理方面。研究证实了动机的重要性,例如,表扬被证明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此外,了解结果是任何学习的必要条件。
  3. 学习技术: 实验结果支持分散重复distributed repetitions)比集中重复更有效。关于整体学习部分学习的争论,结论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4. 训练迁移: 训练迁移(Transfer of Training)是教育中的一个长期问题。桑代克早期的实验表明,一般心智能力的提高程度很小,研究的价值应主要取决于它们明确产生的特殊信息、习惯、兴趣、态度和理想。然而,通过有意识地将理想原理泛化并指示其应用,可以确保转移的发生。

总之,《实验教育概要》描绘了实验方法如何逐步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教育心理学的背景,而且通过对测量、实验设计、学校组织、课程和学习过程的详细论述,确立了教育作为一个科学领域的地位,鼓励教育工作者提交问题进行实验验证,以取代仅仅依赖个人意见或专业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