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元章藏书0057

 

共产主义下的中国教育

Chinese
Education under Communism

 



本书概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强调了传统与变革之间的矛盾。这些资料讨论了中国教育体制向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彻底转型,特别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原则,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要性。其中收录了毛泽东、刘少奇和陆定一等理论家的文章,详细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反对自由主义的指导思想,并介绍了减少学制、提高教育标准和普及教育的改革措施。这些文本将教育视为改造社会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即既是劳动者又是知识分子的关键工具。

 

《共产主义下的中国教育》(Chinese
Education under Communism
)一书由胡长图Chang-Tu Hu)主编,属于教育经典丛书(Classics in
Education
)中的第7册。本书旨在弥补关于教育这一至关重要问题的文献不足,教育是实现中国国家转型的根本途径。本书通过精选的文件,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政权控制下,教育的基本考量、原则以及具体的教育政策。

该书的主编胡长图教授追溯了中国教育在过去十年(约1952年至1962年)的大规模改革。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寻求挣脱两千年历史的束缚,反映了革命固有的悖论:革命既代表着历史的中断,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的制约。

一、 传统与变革的对比分析

在胡长图的导言《共产主义下的中国教育中的传统与变革》中,他首先考察了传统中国教育。他指出,传统中国的特点是连续性、稳定性或不变性,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缺乏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传统教育被视为塑造公民品格的首要手段,其核心是儒家思想(Confucianism)。儒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在伦理意义上实现人的完善,即(Jen)的品质。

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君子chun-tzu)或德才兼备者superior man),其主要目的在于选拔而非普及教育。教育体制的核心是科举制度imperial examinations),这是一种高度仪式化的制度。这一制度强调人文主义和古典文学,与实用性考量基本脱节。尽管儒家提倡教育普及的理想(“有教无类”),但社会经济条件只允许少数人接受正式教育,形成了士绅阶层(scholar-gentry)。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1862年至1949年)是对西方冲击的回应,经历了抵抗、妥协和接受三个阶段。然而,这一痛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小部分脱离群众的个人主义的专家

二、 共产主义教育的基础与原则

本书收录的文献清晰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人关于教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胡长图将其概括为三个“三联体”(triads):

  1. 意识形态基础(第一个三联体):
    • 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它与形而上学(metaphysical)的世界观相对立,被视为历史不可抗拒的前进潮流。
    • 实践(Practice):知识始于实践,通过实践达到理论层面,然后必须回归实践。真正的知识必须应用于革命实践、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
    • 阶级性Class Character):文化和教育是特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体现。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意识形态,即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所领导。
  2. 教育目标(第二个三联体):
    • 民族性(Nationalism):教育必须实现民族主义目标,珍惜中华文化传统,并将上个世纪的屈辱归因于傲慢的帝国主义者。外国支持的学校被视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机构,必须被重组。
    • 科学性(Scientism):科学教育意味着发展现代科学和技术以加速工业化和国家建设,其前提是接受共产党关于知识的定义(必须是辩证的并源于实践)。
    • 大众性(Popularism):教育必须服务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大众需求。口号是“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包括扩大全日制学校招生,以及创建业余学校(spare-time schools)和“红专学院”(Red-and-Expert
      Colleges)。
  3. 教育政策基础(第三个三联体):
    • 政治挂帅(Politics):教育必须服务于无产阶级政治,将政治意识置于最高优先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又红又专”的新一代。教育部门听命于党的宣传部门。
    •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Production):这是消除教育阶级性、获取真知(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动员人力资源的关键。学校分为业余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全日制学校。全日制学校将生产劳动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例如大学设立工厂和农场。
    • 党的领导Party Control):党的领导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它杜绝了其他方面的干预。所有教育工作都必须以党委会的领导Party leadership)为根本保证。

三、 核心文献内容概览

本书选编了多篇重要文件,直接体现了上述教育原则:

  • 毛泽东的《实践论》(On Practice)强调了知识来源于实践,并须回归到革命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Combat Liberalism)抨击了自由主义的各种表现,认为它是机会主义的表现,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并阻碍了党内团结和革命组织能力。
  • 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How to Be a Good Communist)指出共产党员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实践,并批判了旧社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病。他强调,意识形态修养是一切修养的基础。
  • 郭沫若的《驳一项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In Refutation of an Antisocialist
    Scientific Program
    )强调科学工作必须服从于社会主义建设,驳斥了要求科学研究的绝对个人自由和反对党领导的错误观点。
  • 陆定一杨秀峰的讲话则具体阐述了教育政策:
    • 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Education Must Be Combined with
      Productive Labor
      )明确指出,中国坚持的全面发展有文化、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唯一方法是教育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政治,并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杨秀峰(教育部长)和陆定一的另一篇讲话讨论了学制改革,目标是在十年至二十年内,将中小学全日制教育年限缩短至约十年,并将毕业生的水平提高到现有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水平。改革措施包括课程下移、合并和精简、更新教材以纳入现代科学技术。

总结

《共产主义下的中国教育》一书不仅提供了关于中国教育史的概述,突出了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张力,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关键文献详细阐述了新政权如何将教育整合为国家计划的组成部分,以一种全面管控(totalitarian)的方式,通过政治、生产和党的领导,培养“红专”的新一代,服务于国家最大化的目标——特别是通过工业化实现国家力量的最大化。这对于理解中国的彻底转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