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元章藏书0129
《德国占领国的高等教育》
Higher
Education German Occupied Countries

A. Wolf教授于1945年出版的著作《德国占领国的高等教育》,该书描述了1938年至1944年间奥地利、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法国、希腊、荷兰、意大利、卢森堡、挪威、波兰、俄罗斯和南斯拉夫等被德国占领或吞并的国家高等教育所遭受的命运 。作者指出,纳粹对待高等教育的态度是其仇视外国人的排外心理和对教育目的扭曲观念的结果。书中详细记录了纳粹在这些国家推行的教育纳粹化、迫害知识分子、关闭或摧毁大学、掠夺学术资源等暴行。通过对不同国家抵抗运动和纳粹政策的论述,这本书旨在为战后欧洲重建教育和文化提供重要参考,并反思知识与道德脱节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这本由 A. Wolf 教授撰写的著作名为《德国占领下的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Occupied Countries),于 1945 年首次出版。本书旨在描述纳粹德国的高等教育给西方文明带来的“德国枯萎病”的恶果。本书是应伦敦经济与政治科学学院洛克菲勒委员会的请求准备的,目的是为公众(特别是教育家)提供了解这一“戏剧”本质的全面而简洁的信息。
本书信息对于理解战后欧洲的教育和文化问题至关重要。作者主要收集和整理资料,并得到了多位作者、编辑、教育部门以及大陆教育家(出于安全考虑未透露姓名)的帮助。
本书详细记述了 1938 年至 1944 年间,奥地利、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法国、希腊、荷兰、意大利、卢森堡、挪威、波兰、俄罗斯和南斯拉夫等国高等教育的遭遇。
第一章:导论 (Introduction)
本章首先指出,纳粹对待占领国高等教育的行为,源于其对外国人的普遍态度以及对教育目标的概念。
- 纳粹意识形态: 纳粹表现出极端的民族自负(夸大妄想)和仇外心理(仇视外国人)。希特勒的手下甚至鼓吹要消除所有外国影响。
- 种族灭绝政策: 纳粹的仇外情绪发展到了疯狂的程度,他们将外国人视为“非同胞”。希特勒推行激进的“人口减少技术”,即消灭整个种族单位。纳粹甚至谋杀了与外国人友好的人士,例如支持国际学生服务的 Fritz Bech 博士。
- 战后垄断专家的企图: 作者分析,纳粹之所以坚持大规模灭绝政策,是为了消除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知识分子,从而使德国在战后重建中几乎垄断专业人员和技术专家,以便再次赢得和平并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
- 教育目标: 纳粹对德国人唯一的教育目标是训练残忍、不可战胜的战士,并向他们灌输对“德意志民族”优越性的狂热信仰及其征服世界的权利。
- 对外国人的规划: 其他民族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被消灭,幸存者必须满足于充当“砍柴人与挑水人”,并“享受文盲的福祉”。为实现这一目标,纳粹科学家和专家们设计了毒气车厢、毒气室、电刑和火葬工厂等大规模杀人工具。
第二章:奥地利 (Austria)
本章概述了奥地利在被德国吞并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法西斯和反民主倾向。
- 前纳粹政治环境: 泛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和天主教社会党是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主要力量。泛德意志主义者(如 Schoenerer 和希特勒)推崇泛德意志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异教主义。天主教社会党(如 Lueger, Seipel, Dollfuss, Schuschnigg)则反民主,奉行反犹政策。
- 反犹太主义在教育界的渗透: 在哈布斯堡时代之后,由于非犹太学生对法律和医学等专业兴趣不高,犹太学生在这些专业中占有较高比例。政治党派利用反犹太主义作为工具。在天主教徒和泛德意志人的控制下,奥地利高等教育机构在暗中推行排犹政策,减少犹太学生数量,解雇或不晋升犹太教师。著名科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从未在维也纳大学被晋升为正教授。
- 纳粹全面接管: 1938 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国家社会主义公开并无情地完成了对民主派和犹太学生及教师的清洗。奥地利迅速转变为德国的军火库。
- 高等教育的军事化: 纳粹将高等教育的唯一职能定为:为军工产业培训技术人员,以及培训宣传人员以促进剥削。为此,他们缩短了技术培训时间,建立了新的技术学校(如林茨的技术高等学校)。
- 战时教育恶化与抵抗: 到了 1942 年,大学里的男性学生几乎都是因伤退伍的士兵,或者为战时服务获得特许的军人。学生不再自由选择科目。维也纳还设立了伪学术机构,作为纳粹东欧宣传和剥削的总部。尽管如此,奥地利出现了地下抵抗运动,一些学生因此牺牲。
第三章:比利时 (Belgium)
本章介绍了比利时的四所主要大学(根特、列日、布鲁塞尔自由大学、鲁汶天主教大学),以及德国占领下的镇压。
- 初期干扰与清洗: 1940 年 5 月德国入侵后,大学活动一度中止。德国人开始施加压力,试图控制比利时大学。只有鲁汶大学因天主教教会对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政治帮助而暂时未受干预。
- 人员清洗与任命: 德国人在其他大学中逐步清除爱国比利时行政人员,并任命德国人或傀儡接管。纳粹照例清除了犹太教师和反纳粹意识形态的教师。
- 布鲁塞尔大学的抵抗: 德国要求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任命臭名昭著的傀儡担任教授,但管理机构坚决拒绝。导致八名管理机构成员被送往集中营,大学于 1941 年 11 月关闭。
- 学生抵抗: 布鲁塞尔的学生坚决支持教师和管理机构,拒绝接受由占领者任命的教授。他们举行了抗议活动,创办了地下刊物《自由大学》(L’Université Libre)。列日大学的学生罢工抗议强制劳动营。
- 文化破坏: 德国人控制了教科书,任命委员会篡改现有教材,删除所有不利于“德国荣誉”的历史内容。鲁汶大学宏伟的图书馆再次被毁,藏书、手稿和善本损失惨重。此外,德国人还掠夺了布鲁塞尔和列日大学的科学仪器和设备。
第四章:捷克斯洛伐克 (Czechoslovakia)
本章描述了捷克斯洛伐克高等教育在纳粹入侵后面临的最残酷镇压。
- 入侵背景: 捷克斯洛伐克在战前拥有高比例的大学生,并由倡导道德和民主教育的马萨里克总统领导。纳粹利用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煽动分裂。
- 文化清洗: 1939 年 3 月德国占领后,所有学校、学院和大学都被置于德国控制之下。英语和法语书籍被禁。
- 布拉格学生大屠杀: 1939 年 11 月 16 日至 17 日夜间,纳粹针对学生实施了极其残暴的行径。他们在布拉格的大学、学院和宿舍进行突袭,杀害了数十名学生,并对被捕的学生(包括女生)实施了残酷的酷刑和性暴力。
- 大学关闭与清算: 所有捷克大学、学院和技术机构都被关闭,名义上关闭三年,但纳粹的实际意图是永久关闭,并计划清除所有捷克知识分子,将幸存者沦为奴隶。
- 财产掠夺与德语化: 捷克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筑、设备和奖学金被移交给德国大学或转作他用。捷克国王的皇冠珠宝被没收。德语被宣布为官方语言,一切捷克文化都被禁止。
第五章:丹麦 (Denmark)
本章突出了丹麦独特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平民高等学校,如何成为抵抗纳粹的堡垒。
- 初期“宽大”政策: 1940 年 4 月丹麦被入侵后,最初受到比其他占领国更宽松的待遇。德国人将丹麦作为“新秩序”的橱窗,试图引诱丹麦人合作。
- 教育作为抵抗的工具: 丹麦民主和正直的教育精神不断加强了人民对纳粹的抵抗。
- 平民高等学校 (Folk High Schools): 这些学校起源于 N. F. S. Grundtvig 的理念,旨在培养民主自由精神和公民奉献精神。它们是反纳粹抵抗的中心。
- 纳粹的抱怨: 纳粹媒体抱怨平民高等学校的校长们“煽动学生仇恨新时代”,传播“伦敦的流言蜚语”,并鼓励对丹麦纳粹分子的迫害。
- 政策转变: 1943 年 3 月的议会选举中,丹麦纳粹党得票极少,这让德国人失望。1943 年 8 月,德国人接管了丹麦的完全控制权。
- 镇压与流亡: 德国人停止伪装,开始残酷镇压。国王对反犹太人行动的抗议无效,但丹麦官员和人民冒着巨大风险帮助大约 5000 名犹太人逃往瑞典。包括著名科学家尼尔斯·玻尔在内的杰出教师被迫流亡。牧师、作家等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反纳粹抵抗运动。
第六章:法国 (France)
本章探讨了法国被占领后,贝当政权与纳粹在教育改革上的合作与冲突。
- 沦陷背景: 法国沦陷部分归因于政客和领导人(包括贝当元帅)的道德衰退,他们出于权力欲望或对社会主义的恐惧而倾向于与法西斯和纳粹合作。
- 区域划分与德语化: 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并入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被关闭,后在纳粹的主导下以纳粹主义的性质重开。
- 维希和纳粹的教育目标: 主要目标是使法国人摆脱理性主义、独立思想、民主和人道主义,转向法西斯或纳粹主义。贝当政府试图恢复天主教教会的巨大影响力。
- 反智主义与清洗: 为了阻碍高等教育,政府重新引入了学费。建立了政府控制的学生会和劳动营,用以灌输法西斯教条。大学和学院清除了犹太、民主和自由思想的教师。犹太学生人数被限制在总数的 3%。
- 书籍禁令与文化倒退: 大量“禁书”被列出并销毁。教育部长波纳尔甚至表示要摒弃笛卡尔,因为维希法国的存在有赖于法国人不思考。
- 抵抗与帮助难民学生: 尽管风险巨大,师生们仍合作对抗纳粹化。被解雇的教师得到帮助,甚至在家中秘密授课。大学教授和学生们还协助了滞留在法国或寻求庇护的外国学生。
- 掠夺文化财产: 纳粹成立了专门机构处理图书馆事务。包括巴黎犹太世界联盟图书馆在内的大量图书馆被突击检查和掠夺。
第七章:希腊 (Greece)
本章重点描述了希腊被三个轴心国瓜分占领后的教育灾难。
- 瓜分与统治: 希腊被保加利亚、德国和意大利三国瓜分控制,其中德国人是主导力量。
- 保加利亚区的灭绝政策: 保加利亚实际上吞并了西色雷斯和东马其顿。萨洛尼卡大学和当地技术高等学校被关闭,教师被驱逐。希腊人被强行保加利亚化,土地被没收。
- 德意区的镇压与抵抗: 雅典大学、商业与经济高等学校以及工程学院曾一度继续运作,但许多教授和学生因拒绝合作而被驱逐甚至监禁。
- 学生示威: 1941 年和 1942 年,雅典学生组织了大规模游行示威,纪念意大利入侵和希腊独立日。作为后果,雅典大学被关闭。
- 饥荒与援助: 饥荒蔓延,学生们受灾严重。欧洲学生救济基金会组织了学生食堂,但数千名学生仍面临营养不良和结核病威胁。
- 文化掠夺: 侵略者从阿索斯山和其他修道院移走了珍贵手稿,并掠夺了图书馆和科学实验室的设备。
第八章:荷兰 (Holland)
本章描述了德国企图将荷兰视为“日耳曼兄弟”的合作对象,但遭到荷兰知识界的坚决抵抗。
- 德国合作策略: 希特勒试图拉拢荷兰人,将他们视为“日耳曼民族”,并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事行政管理。
- 知识界的抵抗: 荷兰人对自由的忠诚被唤醒,知识界在对抗暴政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 莱顿大学的牺牲: 荷兰最古老的莱顿大学在 1940 年 11 月率先抗议解雇犹太同事。多名教授被捕,大学被关闭。
- “忠诚宣言”危机: 1943 年,纳粹要求学生签署“忠诚宣言”。荷兰教育部长警告学生不要签署。只有 10% 到 15% 的学生签署,导致未签署的学生被召集至集中营或驱逐到德国进行强制劳动。
- 针对种族延续的企图: 有报道称,被驱逐到德国的荷兰学生(“日耳曼”种族)被安排住在“德意志少女联盟”营地附近,纳粹企图利用他们来维持条顿民族,为未来提供炮灰。
- 人体实验: 德国科学家甚至将荷兰学生用作人体豚鼠,在毒气室中进行残酷的化学和外科实验。
- 地下抵抗: 荷兰学生在地下抵抗运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包括出版秘密刊物 De Geus(“乞丐”)。
第九章:意大利 (Italy)
本章介绍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教育改革,以及德国接管后的掠夺行为。
- 法西斯主义与教育: 墨索里尼认为“上学过去是特殊的社会现象;现在它已成为常态。我们必须让它再次成为例外”。教育的唯一用途是培训服从命令的法西斯分子。
- 大学体系的法西斯化: 1923 年和 1927 年,通过哲学家乔瓦尼·詹蒂莱(Giovanni Gentile)的改革,教育系统被严格法西斯化。教授被强迫宣誓效忠法西斯国家,导致克罗齐等 13 位教授辞职。
- 纳粹接管与文化破坏: 1943 年墨索里尼倒台后,德国人将意大利视为占领国。那不勒斯大学皇家学会图书馆被德军故意焚毁。那不勒斯的国家档案馆和博物馆藏品也被焚毁,其中包含可追溯到八世纪的珍贵历史记录。在意大利各地,德军进行了无休止的抢劫和破坏。
第十章:卢森堡 (Luxembourg)
本章简述了卢森堡被并入德国后,高等教育被彻底终止。
- 强制德语化与政治吞并: 卢森堡被纳粹占领后,利用其普遍的德语知识为借口,将其吞并入德国。法语被禁用,所有文化、政治和宗教协会被解散。
- 抵抗与镇压: 针对德国征兵,卢森堡举行了总罢工。许多教师和卢森堡人被枪杀。许多学生被逮捕和驱逐到德国。
- 教育终止: 卢森堡的高等教育几乎停止存在。只有那些证明自己是“好纳粹”的学生才被允许去德国大学学习,并被分配任务。年轻女性甚至被鼓励作为“德国母亲”回家,暗示了德国种族延续的目的。
第十一章:挪威 (Norway)
本章描述了挪威的教育体系如何成为抵抗纳粹“挪威化”的核心战场。
- 奎斯林的叛国: 在维德孔·奎斯林(Vidkun Quisling)的帮助下,德国于 1940 年入侵挪威。
- 教育系统: 挪威拥有高效且民主的教育体系,拥有奥斯陆大学和多个大学级别的高等学校。
- 奥斯陆大学的抵抗: 1940 年,奥斯陆大学的学生举行集会,庄严宣誓效忠国王。大学校长 Seip 教授和多名教授被捕或驱逐到德国集中营。
- 教师阵线与大罢工: 1942 年,纳粹试图强制所有教师加入“教师阵线”并推行纳粹主义教学。在挪威 14,000 名教师中,有 12,000 人拒绝接受。作为报复,约 1300 名教师被送往集中营,其中 500 人被运送到北极港口希尔克内斯(Kirkenes)进行酷刑和强制劳动。
- 大学彻底关闭: 1943 年 11 月 28 日,盖世太保包围了奥斯陆大学,逮捕了约 80 名教师和 1200 名学生。大学随后被关闭,男学生被驱逐到德国。
第十二章:波兰 (Poland)
本章强调了纳粹在波兰实施的最极端的种族灭绝和文化灭绝政策。
- 纳粹暴行升级: 德国对波兰的仇恨根深蒂固。纳粹在波兰首次大规模实施蓄意的谋杀性人口减少政策。
- 建立“智力沙漠”: 纳粹的目标是将波兰变成“智力沙漠”。总督弗兰克宣称波兰人“既不需要大学,也不需要学校”。
- 教育机构关闭与转用: 波兰绝大多数教育机构被关闭、摧毁或转作他用。波兰人只被允许接受最低级的技术培训,以充当廉价劳动力。
- 知识分子大屠杀: 1939 年 11 月,纳粹在克拉科夫大学逮捕了约 180 名教师,并将他们送往奥拉宁堡集中营进行“适当的教育”。其中 18 名教授死于残酷的待遇。
- 文化掠夺与地下教育: 华沙大学被关闭,著名的居里–斯克沃多夫斯卡镭研究所被抢劫。波兹南大学被关闭后,于 1941 年为德国学生重开。尽管纳粹禁止,数千名波兰儿童通过地下运动的爱国者秘密接受教育。
- 灭绝设施: 在特雷姆布兰卡(Tremblanka)等地的教育建筑中,纳粹安装了高压电线,将数百名犹太人投入其中进行大规模屠杀。奥斯威辛的“死亡工厂”每天处理 10,000 名受害者。
第十三章:俄罗斯 (Russia)
本章描述了纳粹入侵苏联后,对教育机构和知识分子进行的有计划的破坏和屠杀。
- 生存空间与清算: 德国的目的是将苏联的富饶土地(如乌拉尔和乌克兰)纳入德国的“生存空间”,因此必须进行系统性的人口灭绝。纳粹组织了“特别突击队”,对苏联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进行有计划的消灭。
- 设施破坏与掠夺: 许多未被占领的城市(如列宁格勒)的教育机构也遭受了轰炸破坏。在哈尔科夫,纳粹屠杀了整个犹太人口。著名科学家被强迫从事卑微的体力劳动,以满足德国人的虚荣心。
- 文化洗劫: 纳粹的“经济突击队”抢劫了哈尔科夫的科学实验室。图书馆藏书被用作柴火或铺路。
- 敖德萨的策略: 敖德萨最初被罗马尼亚人占领。为了分化对手,当局重新开放了教育机构,传播纳粹思想,并试图迎合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虚荣心,以培养新的反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
- 系统性文化破坏: 在立陶宛的考纳斯和维尔纳,大学被关闭,图书馆和科学院档案被洗劫一空。在基辅,大学和博物馆被破坏或掠夺,数百万书籍被公开焚烧。
- 托尔斯泰博物馆: 纳粹对俄罗斯文化最愚蠢、最令人愤慨的破坏之一是焚烧了托尔斯泰博物馆内所有珍贵的手稿、书籍和图片,德军军官声称要“烧毁所有与托尔斯泰名字相关的东西”。
第十四章:南斯拉夫 (Yugoslavia)
本章介绍了南斯拉夫被四个轴心国瓜分后,通过抵抗运动拯救民族灵魂的努力。
- 国家的分裂: 1941 年国王彼得和人民拒绝加入轴心国后,南斯拉夫遭到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入侵并被肢解。
- 意大利化与镇压: 意大利占领达尔马提亚,逮捕了约 2700 名知识分子,并将他们驱逐到利帕里岛。克罗地亚的学校被意大利化。
- 克罗地亚独立国: 在傀儡政府帕维利奇(Pavelic)统治下的所谓“独立克罗地亚国”,塞尔维亚人和犹太人被禁止进入所有教育机构。
- 塞尔维亚的残酷报复: 德国人对塞尔维亚怀有特殊的仇恨,因为他们是反对轴心国的主力。超过 500 名塞尔维亚学生被枪杀。
- 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行动: 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也实施了大规模的屠杀、驱逐和强制同化政策。
- 抵抗运动与教育: 尽管条件艰苦,在铁托元帅的领导下,爱国者们努力拯救民族之魂。抵抗运动组织了巡回教师制度,由游击队员中的教师负责指导藏匿在山区或森林中的学生小组,传递学习的火炬。
第十五章:总结性反思 (Concluding Reflections)
作者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失败,以及未来教育应如何避免类似灾难进行了深入思考。
- 教育与道德的脱节: 战前德国享誉世界,但其人民却表现出极端的犯罪行为。这表明,知识、科学技能和技术能力,并不一定能培养出正直的品格。
- 德国知识分子的责任: 德国人抛弃了康德、莱辛等人道主义者,转而推崇美化战争、鼓吹非道德治国术的费希特、黑格尔和特莱奇克。
- 德国民族的共谋性: 作者反对将纳粹罪行归咎于少数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人自发地成为纳粹分子。如果任由德国人自我再教育,只会导致更糟的后果。
- 民主国家的道德弱点: 纳粹的崛起也与其它大国在道德上的软弱有关。战前对法西斯运动的容忍是导致灾难的原因之一。
- 科学态度的误用: 科学本身是道德中立的。但将人类生活和行为的描述和解释,等同于描述非道德的动物学研究,这种“科学化”倾向会贬低道德,而歌颂成功(无论手段多么邪恶)。
- 教育改革的提议: 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神学或哲学,而是要灌输对人类生命的应有尊重。
- 首要道德诫命:“尊重人类生命”:这是最基本和最根本的诫命。这应该作为一项世俗或常识性的道德措施,在教育中推行。
- 自由的界限: 真正的自由取决于对他人自由的尊重。“破坏自由的自由”是自由的自杀。任何政府都不应容忍那些旨在破坏他人合法自由和安全的法西斯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