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元章藏书0201

 

《中学教育的政策与进展,1902-1942

Policy
and Progress in Secondary Education, 1902-1942

 



本书提供了对 1902 年至 1942 年间英国中等教育 政策和进展的全面概述,重点介绍了 中央教育系统 的演变。 它们详细阐述了 教育结构 的发展,特别是 罗伯特·莫兰特 (Robert Morant) 的关键影响,他帮助建立了 新的教育框架,尽管他所倡导的更 狭隘的中等教育理念 与其他教育家的更广泛愿景形成了对比。 文本还探讨了 地方教育机构 的设立, 小学教育 的变革, 技术教育 的出现,以及 学校医疗服务 的引入,同时记录了战争年代 教育改革 的持续努力。 此外,这些资料也讨论了 公立学校 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以及诸如 哈多(Hadow)报告斯彭斯(Spens)报告 等重要委员会的建议,这些建议旨在 促进教育一体化 并为青少年提供更合适的教育。

本书于1943年首次出版,引用了温斯顿·S·丘吉尔(Winston S. Churchill)的观点,即若要成功应对未来,就必须研究过去。作者约翰·格雷夫斯(John Graves)旨在讨论教育委员会(Board of Education)在11岁至18岁青少年教育方面的政策。

在术语使用上,本书需要澄清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
)的定义。1926年《哈道报告》(Hadow
Report
)建议将11岁以上的所有教育称为中等教育,并将采用文学或科学课程的学校称为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s
),将中央学校(Central)、非选择性中央学校或高年级学校称为现代学校Modern
Schools
)。然而,这些建议并未被普遍采纳。为清晰起见,本书通常将委员会所称的文法学校称为中等(文法)学校secondary (grammar) schools)。

引言

作者指出,在教育委员会最终成立的19世纪末,英国的学校陷入了行政和财政的混乱状态。如果不了解这种混乱的背景,读者可能会低估该委员会在过去四十年中为教育所做的贡献。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平衡对教育委员会及其政策的攻击与辩护,解释其在推进中学教育方面所面临的特殊困难,并对其成就和不足进行真实的评估。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 (Historical Background)

第一章:19世纪90年代的英国教育 (English Education in the ‘Nineties)

本章以1895年为起点。当时,初级教育Primary Education)已基本普及,但它是一个完全自给自足、为工薪阶层子女高度组织化的体系,与中上层阶级的私立教育分离。

中等教育则处于缺乏系统的状态。非地方性公学(non-local Public Schools)为管理阶层和专业阶层的约35,000名男孩提供了昂贵但令人满意的中等教育。虽然《捐赠学校法案》(Endowed Schools Acts)使许多文法学校复兴,但工业城镇快速发展导致中等教育供应严重不足。女子中等教育的情况更为糟糕,教师薪酬低廉,教育肤浅。

高等初级教育Higher “Elementary” Education)在国家体系外发展,诞生了高级学校Higher Grade
School
),这些学校提供中等性质的工作,但官方仍被归为初级。艺术与科学部(Science and Art Department)通过为科学教学提供资助来扩大影响。同时,根据《技术指导法案》(Technical Instruction Act),郡和郡自治市镇议会被授权使用税收和威士忌钱Whiskey Money)资助技术教育,部分资金被用于资助文法学校。

1895年布莱斯委员会报告Bryce Commission
Report
)强调,三个中央机构(慈善委员会、艺术与科学部、教育部门)职权范围狭窄且相互脱节,导致不必要的竞争和资源浪费。该报告主张建立单一的中央和地方机构,并大胆地将技术教育涵盖在中等教育之内,将其定义为旨在培养个人适应未来生活所需的教育。然而,这一强有力的定义在中央机构成立后就被搁置了。

第二章:教育委员会及其政策的控制 (The Board of Education and the Control
of its Policy)

1900年41日,《1899年教育委员会法案》生效,教育委员会Board of
Education
)成立。它取代了教育部门、艺术与科学部以及慈善委员会的教育职能。尽管布莱斯委员会建议设立一个独立的教育理事会,但最终成立的是权力受限的咨询委员会Consultative Committee),实际上只是一个常设部门委员会。

由于多数主席任期短暂(如转瞬即逝的幻影),且无需咨询咨询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的政策主要掌握在常设官员手中。这种官僚作风导致了公众对委员会的不信任。不过,自1906年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党派政治,这使得高级官员得以保持教育政策的连续性。

第三章:罗伯特·莫兰特与1899年和1902年教育法案 (Robert Morant and the Education
Acts of 1899 and 1902)

本章着重介绍了罗伯特·莫兰特(Robert Morant)的关键影响。莫兰特发现了高级学校缺乏法律基础,并通过官方报告秘密引导了科克顿案Cockerton Case)。1901年上诉法院的裁决确认了学校董事会无权将资金用于中等教育,这导致高级学校被取缔。此举为1902年《巴尔福莫兰特法案》Balfour-Morant Act)的通过清除了障碍。

该法案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郡和郡自治市镇议会成为地方教育当局(LEAs),负责所有教育事务。法案还解决了教会学校Voluntary
Schools
)的财政问题,将其世俗教育的费用纳入地方税收,但允许教会保留对宗教教育和教师任命的控制权。尽管法案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清教徒对资助教会学校的条款强烈反对(导致被动抵抗),其进展在初期受到了阻碍。

第四章:理想的冲突 (The Clash of Ideals)

1902年,莫兰特被任命为教育委员会的常任秘书。他很快与前上司迈克尔·萨德勒Michael Sadler)发生冲突。萨德勒倡导宽泛观点,将中等教育视为全面的后初级教育,重视工业和商业教育,并主张引进德国现代学校(如Realschule)的经验。

而莫兰特则持有狭隘观点,强烈倾向于他在温彻斯特接受的传统古典教育。他的观点受到当时流行的官能心理学“faculty”
psychology
)影响,认为某些科目具有不可替代的纪律性价值,能够普遍提高心智能力。莫兰特不愿鼓励不需要拉丁语的替代性中等教育形式。最终,莫兰特限制了萨德勒办公室的独立性,萨德勒于1903年辞职。此后八年,莫兰特在委员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部分:1904–1914

第五章:中央机构 (The Central Machinery)

莫兰特努力在自由党废除《1902年法案》之前,将法案全面实施。他将原有的三个独立部门合并,确保初级、中等和技术分支在地理划分上保持协调。他还重组了督学团Inspectorate),确保督学拥有与其负责的学校类型相符的经验,并首次任命了女性督学。

第六章:财政障碍 (Financial Obstacles)

由于战争后资金限制,委员会被迫采取零敲碎打的政策,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扩大中等(文法)教育。这种资金短缺的困境贯穿了1902年至1942年的大部分时间。

第七章:地方调查 (Local Surveys)

地方教育当局(LEAs)的成功依赖于进行全面的地方调查。辞职后的迈克尔·萨德勒为许多地方当局提供了教育调查服务,他的报告极大地激励了地方对高等教育的兴趣。委员会本身也通过对个体学校进行全面的检查来提供帮助。

第八章:教师教育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莫兰特改革的重点是学徒教师制度Pupil-Teacher System),该制度导致教师培养与普通教育隔离。1903年的新规定鼓励有抱负的教师在中等(文法)学校接受良好的通识教育,而非过早进入小学任教。1907年,助学金制度Bursary System)设立,允许未来教师在1718岁之前在中学接受不间断的教育。尽管这些改革旨在将初级教育与中等教育联系起来,但教师薪酬低、职业吸引力不足,导致新教师入学人数严重短缺。

第九章:中等(文法)学校 (Secondary (Grammar) Schools)

1904年的“S”规定定义了中等学校,要求其为16岁及以上学生提供全面的通识教育。然而,该课程要求严苛且不切实际,完全基于文法学校的传统。规定人为地将通识教育与技术教育分离,被认为是一个最突出的缺陷

1906-7年的“S”规定要求所有收取费用的学校必须为来自初级学校的学生提供最低25%免费名额Free Places)。这一政策有助于标准化入学年龄,并促进了教育普及。免费生在学术上表现优异,并提高了高年级班级的水平。到1914年,享受资助的中等(文法)学校的入学人数在十年内增加了一倍多。

第十章:高等初级教育 (Higher Elementary Education)

高等初级学校(Higher Elementary Schools)在1906年只有30所。1911-12年,伦敦和曼彻斯特推出了中央学校Central Schools)系统,课程具有商业或工业倾向,为离校后立即就业的学生做准备。但在1914年以前,对接受初级教育的年长学生的特殊安排普遍不足

第十一章:技术教育 (Technical Education)

由于莫兰特专注于文法学校的扩张,导致有组织科学学校被吸收,技术教育受到忽视。1903-4年的技术教育法规只涵盖夜校和技术机构,几乎没有为16岁以下的学生提供全日制技术课程。直到1912-13年,初级技术学校Junior Technical
Schools
)才被正式认可为独立类别,并获得更多资助,专注于为工业或家庭就业做准备。

第十二章:学龄儿童健康 (Health of the School-Child)

莫兰特推动了提高学龄儿童健康的政策。1907年的《教育(行政规定)法案》规定了医疗检查的责任,随后学校医疗服务School Medical Service)成立。该服务最初侧重于小学,后逐渐扩展到中等(文法)学校。委员会还通过培训学院的新大纲加强了卫生与体育训练

第十三章:情报与公共关系 (Intelligence and Public Relations)

萨德勒辞职后,情报和公共关系办公室进入贫乏期。莫兰特通过其精湛的序言备忘录和出版物(如《给教师的建议手册》)控制公共关系,有效地推广了政策,强调教育应以儿童、品格塑造和公民责任为核心。然而,莫兰特专横的作风导致了他人反感,最终他与主席一同被调离。此后,委员会在制定政策时变得更加谨慎,并更倾向于向外部专家寻求建议。

第十四章:试图综合 (An Attempted Synthesis)

1913年,自由党政府曾计划通过立法实现全面的教育发展,要求郡议会提供中级教育intermediate education),涵盖所有后初级教育类型。但由于1914年战争爆发,该计划被放弃。


第三部分:1914–1919

第十五章:维持运行 (Carrying on)

战争期间,委员会专注于维持教育系统运行,并鼓励小学中的年长儿童参与战时工作。委员会注意到学龄儿童的健康状况因战时伙食(Provision of Meals)而有所改善。战时中等(文法)学校入学人数显著增加,部分原因是父母收入增加,能够让孩子在校时间更长。

第十六章:费舍尔先生的改革 (Mr. Fisher’s Reforms)

H.A.L.费舍尔(H.A.L. Fisher)通过提高教师薪资,改革了教师薪酬体系。他设立了伯纳姆常设联合委员会(Burnham Committee),最终确定了全国性的薪资标准,随后通过了《1918年教师退休金法案》。

中等(文法)学校方面,引入了对高级课程Advanced Courses)的特殊资助,以鼓励学生留校至18岁。此外,还标准化了考试,设立了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校证书School Certificate,或称第一次考试)和针对六年级学生的高等证书Higher Certificate)。学校证书与大学入学考试挂钩,并设置了分组系统以防止过早专业化。

费舍尔的主要遗产是《1918年教育法案》,旨在建立一个可供所有有能力者受益的国家公共教育体系。它将强制入学年龄提高到14岁,并废除了豁免。该法案要求地方当局为年龄较大的初级学校学生提供高级教学,并要求青少年(14-16岁)强制参加继续教育学校(Continuation Schools)。


第四部分:1919–1939

第十七章:学校扩张政策和战后萧条 (The Board’s Policy of School Expansion
and the Post-War Slump)

战后,委员会面临小学建筑难以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挑战。尽管《1918年法案》要求LEAs制定全面的发展计划,并在初级学校课程中纳入实践和高级教学,但由于1921年贸易突然崩溃和格迪斯之斧Geddes “Axe”)紧缩政策,导致学校扩张受阻,继续教育学校被无限期推迟。中等(文法)学校住宿紧张,但国家奖学金State Scholarships)制度于1920年设立,以加强与大学的联系。

第十八章:1924年工党政府及其教育计划 (The Labour
Government and their Educational Programme, 1924)

1924年工党上台后,立即要求咨询委员会研究针对留校至15岁学生的课程和组织问题,旨在解决《1918年法案》缺乏明确后初级教育政策的缺陷。工党推行全民中学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 for All)政策,主张取消学费、增加免费名额,并将教育阶段分为初级(11/12岁以下)和中级(12岁以上)。

第十九章:青少年的教育 (The Education of the Adolescent)

新政府采取了额外法定计划Extra-Statutory Programmes)要求LEAs提交三年期计划。1926年,《哈道报告》(The Education of the
Adolescent
)发布,这一里程碑式的教育宣言建议将初级教育结束年龄定为11岁以上,此后开始一个统一的后初级教育阶段
,涵盖文法学校、初级技术学校和现代学校等多种类型。报告强调现代学校应获得与文法学校相当的地位,并支持1213岁时在不同类型学校之间进行转学

尽管报告反响热烈,但委员会在提高离校年龄上持谨慎态度,优先处理黑名单学校和减少大班授课。由于双重体系Dual
System
)中自愿学校的资金问题,1929年至1931
提高离校年龄的尝试失败。

1936年教育法案》通过提高拨款(50%)推动了重组。该法案规定离校年龄提高至15岁(19399月起),但允许因有益就业Beneficial Employment)而豁免。该法案还为自愿学校提供资助(最高75%),以换取在宗教教学上做出某些让步。

第二十章:技术教育的进展 (Progress in Technical Education)

由于教育界和工业界存在隔阂,技术教育相对滞后。洛德·尤斯塔斯·珀西(Lord Eustace Percy)发起了一项宣传和合作政策,以促进教育与行业(如销售、工程)的联系。初级技术学校的数量稳步增长,国家证书National Certificates)制度的建立也极大地鼓励了技术教育。然而,由于文法学校的掐尖效应,初级技术学校在招收最优秀学生方面仍面临困难。

第二十一章:中等(文法)学校的进展 (Progress in Secondary (Grammar)
Schools)

中等学校的学生人数和平均学校生活时间持续增加(1938年平均为411个月)。委员会通过引入智力测试等手段改进了初级奖学金考试。免费名额被特殊名额Special Places)取代,旨在根据家长的经济能力确定是否减免费用。

委员会通过组织四项课程委员会的报告,推动了教学改进,特别是关于英国的英语教学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n England
)的报告,强调英语是所有知识的基础。委员会组织的
短期教师课程也促进了教学标准的提高。

然而,委员会对学校证书考试School Certificate)的改革缓慢,该考试的分组制度对更广泛的中学人群造成了压力和过度紧张。由于该证书被雇主广泛用于招聘,其升学功能盖过了其作为课程追踪的初衷。1936年,委员会重组了考试委员会,减少了大学代表的比例,并开始放宽分组要求。

第二十二章:融合与启蒙 (Integration and Enlightenment)

英国第三次尝试整合后初级教育系统。《斯彭斯报告》Spens Report, 1938)拒绝将多边学校作为通用政策,但建议其理念应渗透整个中等教育体系。报告提议将初级技术学校重新命名为技术高中Technical High Schools),并将入学年龄降至11岁以上,与文法学校和现代学校一同纳入新的《中等学校法规》之下,以确保地位平等和转学机制的有效性。

本章也批评了委员会自萨德勒离职后在公共关系方面的不足,认为其缺乏有力的宣传政策来争取公众支持,导致教育进展受阻。


第五部分:1939–1942

第二十三章:疏散及其影响 (Evacuation and Its Effects)

战争爆发当天,离校年龄提高至15岁的法案被暂停大疏散Great Migration)因准备不足和缺乏明确的目的地保证,导致该计划部分失败。大量儿童返回城市。在疏散接收区,许多儿童只能获得兼职教育。尽管遭遇混乱,到1942年,全日制教学的效率很高(99%),但出席率较低,且有报道称部分儿童因频繁转移而文化程度下降

第二十四章:青年运动 (The Youth Movement)

战时,青年工作得到重视。《1916-37年青少年组织委员会》和《1937-39年国家体能理事会》权力均受限。1939年成立的国家青年委员会National Youth
Committee
)通过教育委员会的《青年服务》(The Service of Youth)通知,成功地推动了LEAs接手青年福利工作。重点从成人为青年服务转变为青年为社区服务(青年服务队,Youth Service Corps)。政府还推出了青年登记制度Registration
of Youth
16-18岁)。1942年,新的青年咨询理事会Youth Advisory Council)成立,旨在将青年领域的工作者纳入咨询体系。

第二十五章:公学 (The Public Schools)

本章回顾了公学Public Schools)的历史和定义。1942年,公学被官方定义为属于管理机构协会(Governing Bodies’ Association)或校长会议(Headmasters’ Conference)成员的学校。这些学校与国家教育体系的联系在不断加强。

1919年,校长会议曾提出将公学向初级学校学生开放的请求,但被政府拒绝。随着社会对教育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罗伯特·A·巴特勒于1942年成立了弗莱明委员会Fleming Committee),旨在研究如何将公学与国家教育体系更广泛地结合。委员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成本(寄宿教育成本更高)、入学年龄(公学通常13岁入学,而国家系统11岁分流)、以及新生的语言和着装融合问题。

第二十六章:未来计划 (Plans for the Future)

本章总结了战后教育改革的建议(基于绿皮书和教育董事及秘书协会的回复)。主要建议包括:

  1. 提高离校年龄: 战后应立即提高至15岁,并最终提高至16岁,取消有益就业豁免。
  2. 教育分期: 划分为初级(至11岁)和后初级(此后)阶段。
  3. 后初级教育: 所有后初级学校应在同一套法规下管理,并免费,以确保所有学校地位平等。
  4. 继续教育: 建立针对18岁以下青少年的义务制全日制继续教育学校
  5. 特殊教育: 地方当局应履行义务为残疾儿童提供教育。
  6. 双重体系: 尽管宗教教学被视为必要,但双重体系Dual System)因妨碍组织效率而应被取消。
  7. 行政: 教育部长应拥有高地位,并将其他部门的教育职能转移给教育委员会。
  8. 公共关系: 必须大幅加强教育委员会的宣传和情报部门,以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总结洞察:

本书详细描绘了英国中等教育从1902年至1942年间,在财政约束、意识形态冲突(莫兰特精英主义的狭隘观点与萨德勒的宽泛观点)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社会变革中,如何挣扎着建立其国家体系的历程。核心概念是分流Break——从初级教育(约11岁)到后初级教育(中学),以及伴随分流而来的地位平等化挑战(即如何确保现代学校和技术学校不劣于传统文法学校),这是哈道、斯彭斯和战后改革方案反复强调但尚未实现的理想。

用一个比喻来说,英国的教育改革史就像是建造一座复杂的混合用途建筑:最初(1902年)建筑师(莫兰特)坚持使用古典文法学校的蓝图,并拆除了现有的实用临时结构(高级学校)。虽然这座建筑的主体(文法学校系统)得以迅速扩张,但由于蓝图过于狭隘且资金不足,导致相邻的实用结构(技术教育和现代学校)长期处于低矮简陋的状态。此后的几十年,建筑师们(如费舍尔、哈道、斯彭斯)一直在努力推倒各区域之间的隔墙,试图用更灵活的设计图纸(如11岁分流、统一法规)将所有实用空间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每次关键的打通工程(如提高离校年龄)都会被地基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双重体系)或突如其来的风暴(战争或经济衰退)所阻碍。直到1942年,建筑的结构仍在调整,最终的融合和统一,以及为所有居民提供豪华与实用兼具的空间(公学)的希望,都被留给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