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元章藏书0198
《哲学》Philosophy

本书主要内容涵盖了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开篇阐述了阅读哲学的难度和哲学问题的范畴,随后详细讨论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其相论(Forms)、政治理论(包括对理想国和暴君国家的分析)和灵魂三分法。在伦理学部分,作者探讨了道德判断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理论,并分析了权利和价值的本质。最后,文本讨论了政治哲学的真谛,认为国家的目的在于促进公民的幸福和培养其最高人格特质,并强调真、善、美等价值的客观实在性。
本书是 C. E. M. JOAD 所著的《哲学》(PHILOSOPHY),属于“THE TEACH YOURSELF BOOKS”系列。本书旨在为初学者提供哲学阅读和研究的指导,同时也是一次哲学实践和对哲学追求的辩护。
第一章:论阅读哲学 (On Reading Philosophy)
本章探讨了阅读哲学时的挑战、方法以及哲学的价值。
哲学的难度和哲学家的含糊性 作者指出,哲学是一门极其困难的学科。这种难度部分源于其主题——宇宙本身的复杂和晦涩。然而,难度也源于哲学家的表达含糊不清,这被视为“拙劣的工艺”。作者引用了康德(Kant)和怀特海(Whitehead)的复杂语句作为哲学家表达不清的例证,并指出许多评论家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确定康德“到底是什么意思”。
阅读哲学的建议 作者告诫读者,阅读哲学时务必“谨慎小心”。他提出了四条阅读规则:
- 明智的选择 (Judicious selection):初次阅读时,不要试图读完一整本哲学书,而是选择感兴趣或重要的章节集中精力(例如,对因果关系感兴趣,可阅读休谟《人性论》的特定章节)。这需要事先查阅目录和序言。
- 巧妙地跳过 (Intelligent skipping):跳过那些重复的、无聊的或暂时无法理解的段落。
- 保持理解 (Maintain understanding):除非确定自己正在理解所读内容,否则不要继续阅读。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内容,应立即停止,转而阅读其他内容,以避免沮丧。
-
认真做笔记 (Take
careful notes):通过撰写摘要(precis)来确保理解,并为重要观点制作私人索引。
阅读哲学的过程和时间 阅读哲学是一个主动的过程,需要思想的全部能力全力以赴。这涉及确定作者的精确含义、判断其与整体论证的关联性、评估其真实性,并将新想法融入自己的思想框架中。由于这种专注度的要求,阅读哲学不应超过三刻钟(45分钟),以防止注意力松懈和精神不振。
哲学的价值 哲学在世俗意义上没有实际价值。它不能帮助人获得名誉或财富,也不会使人在办公室得到晋升,也不能赋予人一种流行的“哲学气质”来平静地忍受生活的烦恼。它不提供关于如何控制自我或预测未来的秘诀。
哲学的唯一价值在于满足好奇心。对于那些渴望知道宇宙的意义、人类生活的目的以及生活应如何度过的人来说,哲学记录了“灵魂在宇宙中的冒险”。
第二章:主题与范围 (Subject-Matter and Scope)
本章界定了哲学的研究主题和范围,将其定位为一切人类探究的“清算所”。
哲学作为“清算所” 哲学汇集、筛选、评估和权衡所有其他人类探究(包括科学、历史、艺术、道德和宗教)的结果。
- 科学报告:物理学提供关于物质终极成分和行为的报告;化学研究物质组合的定律;生物学研究生命有机体;人类学和心理学研究人类的行为、情感和心智。
- 哲学家的介入:哲学家关注的是“树林”(整体),而不是被科学家分开照看的“树木”。哲学家接受科学报告,但要评估其意义和重要性,并解决科学报告之间的冲突(例如,物质与生命、心智如何融入宇宙图景)。
- 其他人类经验:哲学家还关注历史(历史是否有规律或计划?)、艺术(美是否揭示了不同的实在界?)、道德(“对”与“错”是植根于事物本质的原则吗?)、和宗教(宇宙是否由心智创造?)的报告。
哲学的普遍性 哲学是所有人类探究中最具普遍性的。所有其他学科都限制了其范围(如物理学关注物质,植物学关注植物生命)。哲学只关心一切存在物,仅仅因为它存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研究“自在的存有之性”(the
nature of being as such)。
哲学的分支
- 形而上学 (Metaphysics):最基础的分支。它探究“存在”的含义,以及实在的本质(例如,实在是否是思想或观念的统一体,如黑格尔和布拉德雷所持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的相(Forms)理论、莱布尼茨的“单子”(monads)和贝克莱的“神的心智中的观念”(ideas in the mind of God)都是形而上学的答案。形而上学也研究存在的类别(Categories of Existents),例如亚里士多德的主体与谓语的划分,以及怀特海提出的四类存在物(持久的真实事物、发生的真实事物、抽象的重复事物、自然规律)。
-
知识论 (Theory
of Knowledge):探讨知识的普遍本质。它质疑心灵在认知中是否只是发现独立于我们的世界,还是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康德认为心灵总是将自身的构成因素引入它所认知的世界结构中。知识论还研究知识的来源(经验主义 vs. 唯理主义)和知识的局限。 - 伦理学 (Ethics):研究“善”和“对”的本质。它讨论这些原则是独立存在的、植根于事物本质的,还是仅仅人类偏好和情感的名称。
- 美学 (Aesthetics):研究美。它询问美是独立存在的原则,还是我们自身欣赏情感的投射。
- 政治哲学 (Politics):研究社会的起源、目的、各种政府形式的相对优点,以及个体与社区的关系。
哲学中的主观因素 哲学家对主题的选择、处理方式和结论都受到其兴趣、性情和所处时代的影响。因此,每一种哲学都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关于哲学家本人的信息。著名的例子是詹姆斯(William James)对“强硬型”(tough)和“柔弱型”(tender)心智的区分,认为哲学结论是性情的副产品。
第三章:柏拉图哲学 (Plato’s Philosophy)
本章概述了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理论(相论),并将其应用于伦理和政治领域。
感官品质的相对性和知识的确定性 柏拉图的理论始于对熟悉世界中对象的考察。他指出感官品质(如冷热、大小、美丑)是相对的,在一个参照点上它们表现为一种性质,在另一个参照点上则变为其对立面。由于这些品质不断波动,物质本身的实体(Substance)也变得难以捉摸。因此,感官经验所揭示的熟悉世界不是完全实在的,不能成为确定知识的对象。 然而,柏拉图坚信我们拥有确定和明确的知识,最明显存在于数学、逻辑和伦理领域(例如,$a^2 – b^2 = (a+b)(a-b)$ 是确定的;正义优于不义是确定的)。确定知识的对象必须是固定和稳定的。
实在的观念:相 (The Forms) 柏拉图认为,实在由相(Forms)组成。相(例如:白、三角形、美、善)不是心智中的概念,而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是所有具体事物(如白色的雪、画出的三角形)所模仿的原型或理想。
- 理想与标准:相不仅是共同品质的来源,也是衡量事物不完善程度的标准和事物努力实现的目标。
- 美学的领域:美这种相激发了艺术家(例如,莫扎特、贝多芬)的创作,艺术品是试图在变化的物质中体现永恒不变的美的相的努力。因此,艺术的世界是实在的世界,而我们熟悉的世界是影子或摹本的世界。
- 道德的领域:善(Goodness)也是一种相,独立于人类的行为和制度,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同时也是激励人努力成为更好的人的内在原则。
- 超越性与内在性 (Transcendence and Immanence):相既是超越的(独立存在,不被感官世界影响),也是内在的(通过在熟悉世界的事物中显现而赋予其品质,例如善存在于人的灵魂中)。
政治推论 柏拉图的政治理论以其心理学为基础,将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理性、激情/精神(Spirited)和欲望(Desiring)。
- 理想国:国家是灵魂的缩影。理想国由哲学家(护卫者,Guardian)统治,他们代表灵魂中的理性部分。
- 哲学家必须为王:哲学家护卫者通过教育获得对善的相的认识,并在其指导下制定法律,使法律体现了正义和善。因此,只有当哲学家成为国王时,人类才能获得拯救。
- 威权主义的辩护:柏拉图认为,让理性统治是为了满足欲望部分自身的利益。只有当理性纪律化欲望时,欲望才能获得公正和持久的满足。因此,哲学家统治是为了使普通公民(欲望部分占主导)获得幸福。
- 对进度的怀疑:柏拉图对“进步”持怀疑态度,认为征服外部自然只会增加人行恶的能力,而不能克服人未受控制的欲望和激情。政治的目的主要是保护普通人免受自身激情的恶果,并为少数能够沉思相的人提供实现内在的善(good in themselves)的条件。
第四章:熟悉世界的分析 (The Analysis of the Familiar World)
本章旨在总结哲学家们对感官所知的熟悉世界并非完全实在的批判。
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的争论 哲学家们(十七、十八世纪)争论知识的来源:
- 经验主义 (Empiricism):认为所有知识最终来源于感官经验(洛克、贝克莱、休谟)。
- 唯理主义 (Rationalism):认为心智先天具备某些原则,通过有效推理(先验知识)可获得关于宇宙的真理(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经验主义的论证
- 洛克的表象主义 (Representationalism):我们感知的不是外部物体,而是心智中的观念(ideas)或表象。这种理论的缺陷在于,它使心智与外部世界隔绝,我们无法知道外部物体是否存在,也无法知道观念是否与物体“相似”。
- 贝克莱的唯心主义 (Idealism):贝克莱消除了外部世界,认为我们只知道心智和观念。他通过相对性论证(热、大小、颜色等品质都依赖于感知者)来证明外部世界的品质是观念,而非事物固有的。
- 物理学的证据:现代物理学将物质分析为原子、再到无品质的电荷。这导致了理想主义倾向的结论:如果外部世界缺乏颜色、声音等品质,那么这些品质必然是感知者心智所贡献的。
- 生理学的证据:由于感官感知涉及时间和神经传导(例如,看到来自数月前的星光),我们不可能直接感知物理对象,而是感知感觉材料(sense-data)。感觉材料理论难以解释其与物理对象的关系。
唯理主义的论证 唯理主义者批判熟悉世界的概念是不合理的:
- 实体与变化 (Substance and Change):如果实体被剥离所有品质,它就“什么都不是”。变化的概念也存在困难,因为它要求一个不变的内核(core)来承载变化,但在物理世界中找不到这样的内核。
- 物质、空间与时间:物质在空间上无限可分。莱布尼茨认为,无限可分性导致物质分析后溶解为虚无,无法找到“真正的统一性”。
- 关系 (Relations):事物被包裹在关系网中。独物论者(Monists)认为,事物一旦被抽象出来独立看待,就被篡改了。因此,宇宙是一个单一的整体(unity),万物都是这个整体的方面,而非分离独立的实体。
结论 所有的批判都指向同一结论:熟悉的世界并非完全实在,实在必定在别处。这为柏拉图的“非物质的相/价值”作为实在界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伦理哲学 (Ethical Philosophy)
本章考察道德意识的事实,论证了客观道德价值的存在,并批评了主观主义和自然主义伦理理论。
主观主义与自然主义伦理理论
- 主观主义的主张:伦理判断并非指涉对象的道德品质,而是指涉主体的情感或观点。例如,“这是对的”=“我对它感到赞同的情感”。因此,伦理判断不存在对错之分,也不存在客观的道德品质。
- 起源论证:道德情感被解释为源于非伦理的起源,如心理(压抑的童年记忆)或社会/经济(有利于部落生存或统治阶级利益的习俗和禁忌)。马克思主义也持此观点,认为道德是统治阶级权力的支柱。
- 结论:道德判断是个人或社会需求的合理化(rationalisations),其地位相当于“一厢情愿的实现”(wish fulfilments)。
客观主义的批判
- “对”与“被认为是对”的区别:道德观念的多样性只证明了人们对对错的认识不同,并不能证明不存在一个客观的对错。
- 起源论证的谬误:即使道德起源于非伦理因素(如权宜之计),发展后的产物(如复杂的道德意识)也可能比其起源包含更多本质不同的东西(如橡树比橡子包含更多)。
- “对”与“愉快”的区别:主观主义将所有人类动机还原为对快乐的渴望(心理享乐主义的基础)。然而,我们日常经验中存在“我想做”与“我应该做”的明确对立。如果“对”的含义可以完全被“快乐”或“利益”分析掉,那么人类就不会发明“对”这个概念来与快乐对立。
客观主义伦理理论的阐述
- 康德的理论:康德认同人在自然界中是完全被决定的。但人拥有“应该”(ought)的意识,这暗示了自由和对一个道德秩序的认知。“应该”意味着“能够”。这种道德感不可能源于自然界,因此,当人意识到责任并愿意履行时,他就接触到了一个独立于我们自身的实在秩序——道德世界。
-
内在的善(Goods
in Themselves):伦理价值(如幸福、道德、美、真)是最终目的,不能用理性证明或辩护其可取性,只能通过直觉感知其价值。 - 享乐主义的驳斥:心理享乐主义(快乐是欲望的唯一对象)是错误的,因为人们欲望某些事物(如求知、听音乐)是为了事物本身,而不是为了其带来的快乐。如果否认享乐主义,并承认存在多种“内在的善”,那么我们就必须接受道德良知的直觉判断是合理的。
- 价值的启示:伦理学论证得出结论:宇宙包含一个道德秩序,“善”和“对”是客观、独立的因素,是源于非熟悉世界的实在秩序。
向有神论的过渡 道德价值(如良善和幸福)的客观存在似乎暗示了心智的存在,因为它难以想象没有心智的幸福或道德法则。为了避免将道德法则的主观化,客观主义者可能需要假定存在一个普遍心智(上帝)来规定和保存道德法则。这表明道德指向神学。
第六章:政治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Politics)
本章将政治哲学视为实现伦理价值观的手段。
国家实际追求的目的(作为手段) 国家所追求的目的(例如,权力、威望、财富)并非内在的善。
- 权力(Power):是将被征服者施加意志的能力。权力腐蚀品格,模糊判断力,亚克顿勋爵曾言:“一切权力腐蚀人,绝对权力绝对腐蚀人”。因此,权力本身不是内在的善,它作为手段的价值取决于其用途。
- 威望(Prestige):通常取决于军事实力,但这本质上是恃强凌弱的能力。历史上,侵略性的军国主义往往会毁掉实行它的国家(如拿破仑对法国)。威望也不是内在的善。
- 财富(Wealth):财富通常被视为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例如,金钱带来的舒适或权力)。财富分配不均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富人将金钱视为目的,导致价值观扭曲,缺乏时间精力追求真正的善;穷人则因过度劳作、教育不足而无法实现自身潜力,其目的被限制在衣食住行等有限的“善”上。财富作为手段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用于促进真正的善。
国家声称追求的目的(作为背景条件) 政治家们声称追求的目的(例如,社会正义、自由、教育)主要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条件或背景,而不是美好生活本身。
-
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包括免于匮乏和平等。免于匮乏(如健康、住房、就业保障)只有在缺失时才被视为“善”,一旦安全拥有,就会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背景条件。 - 自由(Liberty):言论自由、行动自由等只有在被剥夺时才被珍视。自由是一个消极概念,是心智高效自由运作的手段,但其价值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它。
- 教育(Education):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使心智更有效,但必须看它服务于何种目的。
政治行动的真正目的 政治行动的目的是创造自由的环境,使个体能够追求幸福和发展其人格中最高、最好的方面。
-
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s):个体对个人发展和幸福的“权利”并非来源于社会契约的起源论,而是来源于社会存在的目的:即实现人类本性中最崇高的潜能。 - 最高潜能的发展: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卓越在于其独特的区分功能——理性。最高级的活动包括公民生活(人是社会动物)和无私的理性运用(科学、艺术、沉思)。
- 美好社会的基础:一个文明国家必须遵守的最低保障原则包括:尊重个体为目的本身、国家为民而立、保障个体权利(自由、安全、公正)以及独立司法等。
美好生活的本质 美好生活在于培养我们的最高级官能,追求内在的善。这些内在的善是:幸福、道德良善、美和真理。
- 人类的真正恩人:人类真正的恩人不是统治者或发明家,而是思想家、诗人、音乐家、艺术家和圣人,因为他们培养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独特之处:理性和精神。
第七章:实际推论 (Practical Corollaries) 及 结语 (Epilogue)
这两部分总结了哲学思想在实践和认知上的影响。
实践指导:价值追求的特征 可以通过以下特征识别对价值的追求和欣赏:
-
回报递增(Increase
of Dividends):感官欲望的满足会带来厌倦和厌恶,但对价值(如美、真理、道德)的追求和享受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兴趣也会不断扩展。 - 整合性(Integration):满足欲望通常只涉及人格的一部分,而追求价值(如艺术、学术、道德生活)则会整合人格的所有方面(感官、心智、情感、意志),带来安宁和平静。
-
改变人格(Change
of Personality):与实在(价值)的接触会影响人格,使人变得更有学问、更具艺术家气质或更良善。
警示:价值的实在性 必须警惕将价值视为人类产物(即主观理想)的倾向。作者坚持认为,价值是客观的实在,独立于心智和物质而存在。它们是宇宙基本结构的一部分,正如物理定律一样。
政治的终极目的 好的政府应致力于建立一个社区,其成员的相当一部分且越来越多的人在个人生活中追求价值,在他们的行为标准中体现价值,并将价值引入其品味和舆论氛围中。例如,他们珍视真理、科学、艺术、音乐、文学;并在相互交往中保持公正、公平、宽容和同情。
哲学的价值和影响 虽然作者最初夸大其词地说哲学没有实际价值,但他最终收回了这一说法。
-
认知贡献:哲学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来揭示真理(例如,存在一个非物质的实在秩序,其中包含价值)。这种传统教学(philosophia
perennis,永恒哲学)认为,熟悉世界的原理必须在别处寻求。 - 信仰与体验: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价值是上帝启示自己的方式。如果人们愿意付出代价,去过一种致力于追求价值的生活,那么始于信念的探究最终将以体验告终。
- 气质影响:哲学提供了一个关于实在的、不变的世界的合理假设,这影响了人的性情。它培养了宽容、公正和理解的品质,因为哲学家意识到所有未被证明的问题都可能是推测性的。在一个不安全和教条主义盛行的时代,哲学提供了一个价值尺度来规范生活和指导政治行动。
总结的比喻:
可以将哲学比作一名高空飞行员,他拥有科学、历史和艺术的详细地图(即各学科的报告)。他不会执着于地面上的某条街道或河流(具体事物或感官经验),而是试图从高空绘制一张完整的地形图(形而上学)。这张图不仅包括山脉河流,还标示了永恒的灯塔(价值/相),指引着地面上的人们(个体和国家)前行。哲学的价值不在于帮助人们找到眼前的金矿,而在于提供一张地图和指南针,让人不至于在生命的旅途中迷失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