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元章藏书0196
《现代世界的个人价值观》Personal Values in the Modern
World

M.V.C. Jeffreys于1962年首次出版的《现代世界的个人价值观》(Personal Values in the Modern World)一书,作者是伯明翰大学的教育学教授。该书旨在探讨当代世界的教育需求,特别是与个人价值观相关的挑战。作者深入阐述了在一个日益复杂、价值观混乱和大众文化盛行的世界中,培养智能责任感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诸如重建连贯的生活观、加强有效沟通以及鼓励志愿活动等作为促进个人价值观的关键条件。全书还专门讨论了青少年教育、情感教育、思维教育以及基督教信仰对解决现代社会道德和教育问题的意义。
该书的作者是M. V. C. Jeffreys,自1946年起担任伯明翰大学教育学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该书于1962年首次出版,并于1963年重印。
书籍主旨与结构
本书旨在考察我们当代世界的特点与时代教育需求之间的关系。核心主题在于世界自身的矛盾:它一方面要求越来越多有智能、负责任的人,另一方面又充斥着对智能和责任心不利的影响。作者认为,人类的失败(即抱负与能力、愿景与表现之间的鸿沟)恰恰证明了人拥有学习的能力,因此教育至关重要。
本书共分为引言、序言、三大部分和结语:
引言(Introduction)
引言阐述了本书的宗旨,即探讨当代世界的性质与教育需求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我们必须将哲学与时代条件联系起来,并将技术与应服务的最终目的联系起来。
序言:人格(PROLOGUE: PERSONALITY)
第一章:人是什么? (What is a “Person?”)
本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个人价值在当今时代面临特殊危险,文明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拯救和维护这些价值的程度。
- 人格的定义: 个人地位涉及独特性以及对他人独特性的尊重。缺乏这种尊重会导致“非个人化”的关系,即把人视为单位而非拥有个性的个体。
- 个体性(Individuality): 人格的一个必要特征是其不可动摇的身份认同。成熟的人格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行为的自我承认的作者,并将自己的行为归于超越社会压力的价值观。
- 友谊/团契(Fellowship): 人格无法在真空中存在。它涉及与他人分享个人生活,并相互尊重彼此的自由和责任。真正的个人关系(友谊或爱)具有必要的张力,强调了无法共享和占有的东西。家庭是团契发展的自然和最初环境。
- 家庭面临的压力: 工业发展带来的倒班制、劳动力流动性和年轻人工资相对较高,正在瓦解家庭的凝聚力并削弱了父母的权威。
- 群体(The mass): 与社区不同,群体或大众会淡化而非增强人际关系。大众文化(Dwight Macdonald称之为“同质化”文化)会使人去个性化,将他们变成接收印象的材料。人们往往比自己意识到的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刻板印象的塑造。
第一部分:我们当前的世界(PART I: OUR PRESENT WORLD)
第二章:一个难以理解的世界 (A Worl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本章探讨了当今世界使负责任的选择变得困难的三大原因。
- 矛盾的时代: 尽管物质生活水平高、教育机会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个人发展机会,但世界同时鼓励被动和顺从。社会服务越完善,人们越容易被动接受,缺乏提前规划的动力。
- 难以理解的原因:
- 现代经济和政治组织的规模庞大: 一切都在世界范围内运作,控制是遥远且隐蔽的,使得普通人难以理解整个系统的运转。
- 社会变革速度加快: 历史变化的速度超过了人类的调整能力,导致代际间的隔阂加深。
- “权力的无助感”: 由于机器日益复杂,我们对它们的依赖性增加,一旦发生故障,普通人将束手无策。自动化(Automation)的进步需要人类在社会目的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思考,否则可能带来灾难。
第三章:价值观的混乱 (Confusion of Values)
社会变革的加速导致公认的价值标准受到干扰,尤其是道德价值观的混乱。
- 道德困境: 传统的节俭美德不再具有显而易见的权宜性。技术变革(如人工授精)改变了道德问题的形式,使得传统答案不再适用。
- 相对主义和焦虑: 在道德混乱的时代,人们倾向于相对主义的态度,认为事物本身没有对错,只有你认为有才是对错。这种混乱和幻灭导致了愤世嫉俗——一种对信仰的怀旧。
- 生活如彩票: 焦虑通过将生活视为彩票来寻求安慰,用“运气”取代努力和目的。娱乐明星的成功故事助长了这种幻想。
- 青少年的困境: 青少年拥有大量财富(每年约9亿英镑),但他们缺乏稳定的道德背景和父母的指导,容易被煽动。
第四章:大众文化 (Mass Culture)
本章讨论了大规模社会组织和大众媒体对个人价值的威胁。
- 大众媒体的影响: 大众文化是标准化、制造和合成的。电视节目倾向于满足最大化的广告收入,内容低强度、镇静而非刺激。
-
同质化文化(Homogenized
Culture): 这种文化模糊了阶级、传统和品味的界限。文化领域的“格雷欣法则”盛行,劣质内容驱逐优质内容。 - 政治与经济的非人化: 政治民主的发展伴随着代议制立法机构声望的下降。僵化的政党制度使得议员难以独立行事。在经济领域,大型工业组织趋于非个人化,导致工人难以理解其所处的系统。
第二部分:个人价值的条件(PART II: CONDITIONS OF PERSONAL VALUES)
本部分考察了维护和促进个人价值所需的条件。
第五章:对连贯生活观的需要 (The Need for a Coherent View of Life)
- 文化碎片化: 当代思想和知识的“碎片化”非常明显,特别是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对立(“两种文化”)。
- 风险: 这种割裂使得文明可能变得完全物质化,并可能在缺乏对其用途的适当理解的情况下发展权力,将人类问题视为纯粹的技术问题。
- 统一的信仰: 解决全球问题需要统一的信仰、意志和目的,而不仅仅是技术知识。文化连贯性不仅依赖于知识的整合,还依赖于一种指导原则或“主导理念”,即相信人类人格的神圣性。
第六章:沟通 (Communication)
有效的沟通是社会拥有连贯文化和连贯生存的前提。
- 沟通障碍: 沟通受到思想碎片化以及社会分解成彼此隔绝的“单阶级”社区的阻碍。知识分子因专业化和深奥的语言而难以与公众沟通。
- 真正的沟通: 沟通的基础是共享的感受和经验,而非主要依赖于阐述。真正的沟通是个人化的,即发生在意识到彼此为独立人格的人之间,具有相互性。
第七章:自愿活动 (Voluntary Activity)
为了对抗社会组织化带来的被动性,维护和促进自愿倡议至关重要。
- 自愿活动的价值: 自愿行动有四大价值:代表了个体和团体的自发倡议;提供了合作机会;提供了行政管理经验;并使公共事务人性化。
- 英国传统: 英国的公共服务起源于自愿行动。英国的特点是自愿服务与官方行政管理相结合(例如学校管理机构)。
- 动机和必要性: 自愿行动的两个主要动机是互助(mutual aid,如互助会、专业协会)和慈善(philanthropy,源于社会良知)。在现代,如果社会要克服对利益的追求,提升国民生活质量,自愿行动是强大的工具。
第三部分:教育(PART III: EDUCATION)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个人价值的成长。
第八章:青少年的教育 (The Education of the Adolescent)
本章重点讨论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领域。
- 青少年的困境: 尽管教育机会增加,许多青少年仍面临道德上的不安全感,部分是由于工业化、高工资和缺乏家庭指导。
- 文法学校的问题: 尽管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表现出色,但由于大学的压力,存在过早和过度专业化的问题。长远来看,解决之道是发展第一学位后的继续学习课程,以减轻早期教育的压力。
- 中学教育的挑战: 多数中学生(Secondary Modern School)的智力范围很广,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学校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如Rowe的“工作卡”系统),并提供考试机会(如贝尔洛报告推荐的新证书)。
- 继续教育: 离开学校后未接受继续教育的年轻人很快就会失去已获得的知识。郡立学院(County College)应提供非纯职业教育,旨在帮助年轻人理解成人世界、指导道德标准、发展技能,并继续基础教育。
第九章:情感的教育 (The Education of Feeling)
情感教育与思维教育同等重要,且不能被忽视。
- 人格的完整性: 情感教育旨在培养深度和真诚的感受,以确保人格的健康和完整。
- 审美情感教育: 应遵循“自己动手”原则,通过实践经验而非纯学术研究来获得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同时,应提供接触最优秀艺术作品的机会,让孩子自己感受和回应。
- 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行为的根本动机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道德教育不能仅凭告诫,而必须通过体验正确的社区生活来实现。教师不应保持中立,而应该以拥有坚定信念的真实形象出现,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第十章:思维的教育 (The Education of Thinking)
本章关注知识的获取过程和清晰思维的培养。
- 寻求真理: 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内在真理对外部真理的回应。所有知识本质上都是个人化的,但并非任意的,因为它依赖于“隐藏存在的信念”。不同的知识体系(如物理学和神学)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方法,而在于目的。
- 清晰思维: 思想自由不意味着逃避思考。教育必须帮助学生识别直率和扭曲的思维。例如,分析广告和宣传中使用的不相关诉求(如科学诉求、势利诉求、魅力诉求、英雄诉求)。
-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应培养批判性思维、悬置判断。书籍应被用作信息来源,而非死记硬背的文本。小组合作是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
结语:宗教(EPILOGUE: RELIGION)
第十一章:基督教的相关性 (The Relevance of Christianity)
结语从基督教视角探讨了其与个人价值的关联。
- 个人价值的基础: 个人价值基于一系列假设,包括人性的负责任(理性与道德),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以及我们对超越自身创造的“更高权威”负责。
- 基督教的四个主要论断:
- 是一种生活的信仰: 它对人类困境的评估是现实的(承认人类的不完美),但最终是乐观的(相信通过神圣恩典可以得到救赎)。
- 赋予人际关系更深层的意义: 基督教提供了人格神圣性的明确理由:人是上帝的儿子,故互为弟兄。
- 是应对实际问题的力量来源: 真正的基督徒因不惧怕世俗的事物(舒适、安全、名誉)而更有效地处理世俗事务。
- 提供了共同分享经验的框架: 基督教社区(团契)能够克服当代思想的碎片化和社会的分裂。
作者总结,基督教为维护个人价值提供了连贯的生活观、有效的沟通基础和鼓励自愿活动的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