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元章藏书0193

 

《欧洲历史纲要》Outlines of European History

 



《欧洲历史纲要》的教科书,书中提供了从古代文明的起源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续的欧洲历史概览。它涵盖了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革命古典希腊与罗马,到中世纪的帝国与教皇的冲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再到近代的民族国家兴起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性后果等广泛主题。该书强调了政治演变的重要性,并在1958年的版本中增添了关于英国历史的内容,以提供更全面的欧洲视角。书中的内容包括大事年表、章节大纲地图列表等辅助教学材料。

 

 

著作信息与编写宗旨

《欧洲历史纲要》由 A. J. Grant 撰写,并由 D. P. J. Fink 修订,于 1958 年发行了第五版(初版于 1907 年)。本书旨在为学生提供专业历史研究的必要背景知识,强调对所有时代的广阔视野,理解文明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以及塑造文明的主要影响因素。作者认为,历史的整体比其部分更为宏大和优秀,并且欧洲历史是统一且不可分割的

本书主要侧重于政治史,因为作者认为我们和平安静地过着有用的生活的自由,显然取决于人道、道德和熟练的政府。本书叙事时间跨度宏大,从大约三千年前荷马向我们揭示的欧洲最先进的文明——希腊,一直叙述到 1956 年年中

第一部分:古典世界 (The Classical World)

第一部分追溯了欧洲文明的起源和古典世界的兴衰。

章节名称

主要内容概述

I:引言:文明及其起源 (p. 1)

讨论了文明的起源——城市革命,始于公元前 3000 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详细介绍了苏美尔(Sumer)文明,包括其神权统治、对贸易(涉及欧洲和印度)的依赖、楔形文字(cuneiform)的演变 以及对计时(二十四小时制,以 6 为基数)和算术的贡献。

II:早期希腊 (p. 7)

标志着欧洲历史的开端。介绍了希腊多山多海的地理环境。描述了荷马时代的社会(存在自由、思想和美,但也有奴隶制)。强调了泛希腊(Pan-Hellenic)团结的象征,例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德尔斐神谕。介绍了主要的城邦,如斯巴达(军事寡头)和雅典(发展了文明的精华,经历过梭伦改革和皮西斯特拉图的僭主统治)。

III:希腊的伟大顶峰 (p.
12)

重点是波斯战争,这场危机关乎欧洲文明自身的存续。雅典在马拉松(490 B.C.)和萨拉米斯(480 B.C.)中取胜,保卫了政治自由。战后,雅典领导了反抗波斯的联盟,并在伯里克利(Pericles)时代达到了建筑和雕塑的辉煌顶峰(例如帕特农神庙和菲迪亚斯的作品)。

IV:希腊的解体 (p.
20)

探讨了希腊未能建立强大稳定国家的原因。主要事件是伯罗奔尼撒战争431-404
B.C.
),这场战争是多里安人(斯巴达)和爱奥尼亚人(雅典)之间寡头制与民主制的权力斗争,最终导致雅典帝国毁灭。这一时期也诞生了奠定欧洲思想和知识基础的伟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V:马其顿和希腊 (p.
25)

讲述了马其顿在腓力(Philip)和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领导下的崛起。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伊苏斯战役 333 B.C.),并在其死后,帝国分裂为希腊、埃及和叙利亚等三大国家,但其文明脉络延续。

VI:罗马的崛起 (p.
32)

强调罗马文明与希腊的个体主义形成对比,罗马人重视社会纽带、忠诚和纪律。罗马人赞扬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美德,并取得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和军事成功。

VII:罗马的贵族与平民 (p. 34)

描述了罗马内部的宪政发展。关键事件是平民向圣山撤离494
B.C.
),导致设立了保民官tribunes of the people),这象征着平民为政治权利而进行的历史上首次罢工

VIII:罗马征服意大利 (p.
38)

描述了罗马对邻国的缓慢征服,首先是拉丁同盟。随后是与意大利最凶猛的民族——萨姆尼特人(Samnites)的长期冲突(343-290 B.C.),以及对皮洛士(Pyrrhus)的击败(275 B.C.),最终使罗马成为意大利半岛无可争议的主人。

IX:罗马和迦太基 (p.
41)

集中在布匿战争(Punic Wars),这场战争决定了地中海的霸权。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264-241 B.C.)中通过迅速建立海军取胜。第二次布匿战争是罗马军事史上真正的英雄篇章。罗马最终在公元前 146 年彻底摧毁了迦太基。

XII:马略、苏拉和尤利乌斯·凯撒扩展帝国 (p. 56)

记载了军事将领在罗马政治中的重要性。马略Marius)因平息努米底亚战争而崛起。记录了苏拉(Sulla)的恐怖统治,以及他试图通过加强元老院权力来改革国家但最终失败的努力。

XIII:罗马革命的完成 (p.
62)

描述了围绕庞培克拉苏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的激烈权力斗争。第一次三头同盟First
Triumvirate
60 B.C.)是秘密的个人安排。凯撒最终击败庞培和元老院,建立了新的统治。

XVI:安敦尼时代 (p.
76)

历史学家吉本Gibbon)称之为人类状况最幸福繁荣的时期,此时期皇位不再局限于罗马贵族,带来了更广泛和自由的治理理念。提到了犹太人国籍的毁灭。宗教领域竞争激烈,米特拉教Mithraism)是基督教最危险的竞争对手。

XVII:帝国的衰落 (p.
80)

探讨了帝国在三世纪的衰退。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Septimius Severus)提高军饷并给予士兵特权。卡拉卡拉Caracalla)授予所有自由行省居民公民权(217 A.D.)。这一时期宗教运动重要性日益增加,米特拉教与基督教展开激烈竞争。奥勒良Aurelian)曾短暂恢复帝国统一,被称为世界恢复者

XVIII:蛮族入侵与帝国重建 (p. 88)

介绍了戴克里先Diocletian)的改革,他引入了东方君主制形式(如跪拜、戴金冠),并建立了四帝共治制(Two Augusti, two Caesars)。这一时代政治绝对主义盛行,财政困难,但宗教热情高涨。

XIX:基督教的最终胜利 (p. 91)

记载了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的统治。他将首都从罗马迁至君士坦丁堡330
A.D.
),此举基于防御和商业考量。君士坦丁庇护基督教,使教会在其赞助下获得了安全和自由。

第二部分:中世纪 (The Middle Ages)

第二部分讲述了西方帝国的崩溃、教会的崛起以及帝国与教皇之间的冲突。

章节名称

主要内容概述

I: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胜利 (p. 97)

描述了君士坦丁逝世后帝国面临的危机。尤里安Julian
the Apostate
)试图复兴异教(米特拉教),但失败。狄奥多西Theodosius)在位期间,天主教战胜了阿里乌斯派(Arianism),并在公元 394 年彻底禁止了所有公开的异教崇拜。

II:阿拉里克和哥特人的胜利 (p. 101)

西哥特人Visigoths)在传教士乌尔菲拉斯(Ulfilas)的影响下皈依了阿里乌斯派基督教,这一教派差异影响了他们与被征服民族的融合。匈人(Huns)的到来迫使哥特人进入帝国。亚德里安堡战役378
A.D.
)中,哥特骑兵获胜,标志着罗马帝国衰落和欧洲军队中骑兵主导地位的开始。阿拉里克Alaric)的西哥特人于公元 410 攻占罗马,这是第一次劫掠。

III:西方蛮族征服的进展 (p. 106)

记载了西方权力从皇帝手中转移到蛮族手中。汪达尔人Vandals)征服了非洲(429 A.D.);阿提拉的匈人被击败于沙隆(Chalons450 A.D.);汪达尔人劫掠罗马455
A.D.
)。公元 476 年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终结狄奥多里克大帝Theodoric
the Great
)统治意大利(489-526 A.D.),他试图融合罗马文明和哥特武力。随后是伦巴第人Lombards)入侵,意大利陷入分裂。

IV:早期中世纪的伟大力量 (p. 116)

指出了塑造中世纪欧洲的三大核心力量:教皇制度、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和法兰克君主制。强调了本笃会St.
Benedict, 480-543
)修道主义的兴起,为教皇提供了强大支持。记载了穆罕默德Mohammed)的教义和伊斯兰教的迅速扩张(伊斯兰教士于 711 年占领西班牙)。克洛维一世Clovis
I
481 A.D.)领导下的法兰克人统一了高卢,但随后国家陷入分裂。

V:中世纪帝国的崛起 (p. 122)

记载了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的统治。他在图尔战役Tours732 A.D.)中击败了穆斯林,拯救了西欧基督教文明,成为基督教的特殊捍卫者。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Pippin751 A.D.)在教皇支持下登基,开始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768 A.D.)扩大了法兰克疆域。公元 800 年圣诞节,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皇帝,中世纪帝国复兴。

VI:加洛林帝国的解体 (p. 131)

查理曼逝世(814 A.D.)后,帝国迅速衰落。内部动乱和诺斯曼人Northmen)的入侵加速了国家的瓦解。《凡尔登条约》Verdun,
843 A.D.
)将帝国分割为三部分,奠定了法国和德国的雏形。中央政府的崩溃导致封建制度Feudalism)的形成,地方权力由强大的土地所有者掌握。东西方教会也在 866 年正式分裂。

VII: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p. 137)

德国在抵抗蛮族入侵中,由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Henry
the Fowler
918 A.D.)统一。奥托大帝Otto
the Great
936 A.D.)巩固了王权,击败了马扎尔人(Magyars)。公元 962 年,奥托被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为皇帝,建立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一与意大利的联系给德意志王权带来了荣耀,但也是其最终衰落的祸根。

VIII:帝国与教皇权力的斗争前夕 (p. 141)

描述了教皇权力从屈辱中恢复的阶段。克吕尼运动Cluniac
Revival
)在修道院中兴起,强调教会的独立性、统一性和教士独身制。希尔德布兰德Hildebrand,后来的格里高利七世)成为改革的拥护者,主张教皇权力至高无上,拥有废黜皇帝的权利Dictatus
Papae
)。

IX:诺曼征服前的英伦三岛 (p. 145)

英国历史概述。罗马文化在不列颠未能像在高卢和西班牙一样存续下来。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建立了小型王国(如诺森布里亚、麦西亚、威塞克斯)。奥古斯丁Augustine597 A.D.)带来了罗马式基督教。惠特比宗教会议Synod
of Whitby
664 A.D.)决定支持罗马教会。丹麦人/诺斯曼人入侵,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
)领导威塞克斯抵抗,通过《威德莫尔条约》(Treaty of Wedmore879 A.D.)划定丹麦法区。诺曼征服1066
A.D.
)结束了这一时期。

X:帝国与教皇斗争的第一阶段 (p. 155)

斗争焦点是主教叙任权之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标志性事件是卡诺萨的忏悔Penitence
of Canossa
1077 A.D.),亨利四世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屈服。这场冲突最终在 1122 年通过《沃尔姆斯宗教协定》(Concordat of Worms)达成妥协。

XI:帝国与教皇斗争的第二阶段 (p. 159)

德意志进入霍亨斯陶芬家族Hohenstaufen)统治时期,红胡子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Barbarossa
1152 A.D.)试图恢复帝国荣光,他利用罗马法加强王权。西多会Cistercian)和圣伯尔纳St.
Bernard
)运动极大地增强了教皇权力。意大利北部城市国家(如米兰、威尼斯)崛起为教皇的有力盟友。腓特烈一世在莱尼亚诺战役(Legnano)战败,并在威尼斯向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屈辱(1177 A.D.)。

XII:帝国与教皇斗争的第三阶段 (p. 166)

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1198 A.D.)将教皇权力推向绝对至高点。他干预帝国继承,扶持了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腓特烈二世被描述为中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思想先进,致力于建立中央集权君主制,并与教皇展开了激烈冲突。这场冲突最终以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XIII:法兰西君主制的崛起 (p. 171)

诺斯曼人入侵促使地方贵族崛起,巴黎伯爵奥多Odo)成为关键人物。卡佩王朝Capetian
dynasty
)于 987 年建立。腓力二世Philip
II Augustus
)巩固了王权。圣路易Saint Louis,路易九世,1226-1270 A.D.)被认为是法国最伟大、最高尚的国王。法兰西政府成为大陆上最强大、最繁荣的政府。

XIV:十字军东征 (p.
176)

记载了从 1095 年到 1270 年的系列东征。原因包括教皇权力(格里高利七世)、宗教热情和封建制度下对军事冒险的需求。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
A.D.
)最成功,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和军事修会(如圣约翰骑士团、圣殿骑士团)。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0-1204 A.D.)在威尼斯鼓动下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帝国。

XV:十二和十三世纪教会的发展 (p. 182)

描述了教会组织达到顶峰(如枢机主教选举和教会法)。强调了对圣母玛利亚崇拜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托钵僧Friars,如方济各会 Franciscan Order1210 A.D.)的兴起,他们致力于在世俗中服务和传教,对抗异端(如阿尔比派 Albigensian heresy)。

XVI:中世纪教会的灾难 (p. 186)

金雀花王朝的腓力四世Philip IV1285 A.D.)与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发生激烈冲突,教皇在阿纳尼(Anagni)受到侮辱。随后教皇移居阿维尼翁Avignon),开始了 巴比伦之囚1305-1377 A.D.),严重损害了教皇的独立性和声誉。还讨论了库特赖战役Courtrai1302 A.D.),标志着骑兵主导地位的衰落。

XVII1066 1327 年的英国历史 (p. 192)

威廉一世William I1066 A.D.)建立了强大的君主制(如《末日审判书》Domesday Book)。教会与国家冲突(如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之死,1170
A.D.
)。《大宪章》Magna Carta1215 A.D.)限制了王权。爱德华一世Edward
I
)征服了威尔士,但未能完全征服苏格兰(班诺克本战役 Bannockburn1314 A.D.)。议会制度西蒙··孟福尔模范议会Model
Parliament
1295 A.D.)中奠定基础。

XVIII:法兰西与百年战争 (p. 202)

法国经历了一场近乎毁灭性的战争(1337-1453 A.D.)。主要战役包括克雷西(Crécy)和普瓦捷(Poitiers)。圣女贞德Joan of
Arc
)的出现恢复了法国的信心。战争最终使法国君主制得到巩固,建立了常备军和常设税收。路易十一Louis
XI
)完成了法国的中央集权。

XIX:十四和十五世纪教会的历史 (p. 211)

持续记录教皇的危机。阿维尼翁之囚(1305-1377 A.D.)使教皇失去了独立地位。大分裂Great
Schism
)时期出现了多位对立教皇,最终由康斯坦茨会议Council of Constance1414 A.D.)解决。君士坦丁堡 1453 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标志着基督教世界的一个重要终结。

XX1327 1485 年的英国历史 (p. 217)

记载了英国从法国战败到内战的时期。黑死病Black
Death
1348 A.D.)使至少三分之一人口死亡,导致工人要求提高工资,最终促成了农奴制的废除。威克利夫Wycliffe)开始挑战教皇权力。玫瑰战争Wars of
the Roses
1453-1485 A.D.)是封建贵族势力失控的时期。最终,亨利·都铎Henry VII)在博斯沃思战役(Bosworth1485 A.D.)中获胜,开创了都铎王朝。

XXI:十四和十五世纪的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政治状况 (p. 225)

德国在霍亨斯陶芬家族灭亡后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黄金诏书》(Golden Bull1356 A.D.)确立了皇帝的选举制和诸侯的最高权力。西班牙在驱逐摩尔人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统一。意大利仍然分裂,被城邦(如威尼斯、佛罗伦萨)或僭主控制。

XXII: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p. 231)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思想和感情上的巨大变化,标志着人们对中世纪观念的不满和寻求新指引。尽管但丁(Dante)早于复兴,但其核心是古典文化和观念的复兴,特别是希腊语的研究。印刷术的发明1455 年首次印刷拉丁文《圣经》)确保了古典书籍的传播。

第三部分:现代世界 (The Modern World)

第三部分追溯了从意大利战争、宗教改革到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欧洲历史。

章节名称

主要内容概述

I:法兰西与意大利战争 (p. 237)

意大利的财富和政治上的软弱使其成为法国和西班牙争夺的目标。法兰西斯一世Francis
I
)在马里尼亚诺战役(Marignano1515
A.D.
)中获胜,随后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展开激烈竞争。法国在帕维亚战役(Pavia1525 A.D.)惨败,国王被俘。罗马被劫掠1527
A.D.
)。持续的冲突促成了德国宗教改革的成功。

II:德国的宗教改革 (p.
245)

马丁·路德Luther)因反对出售赎罪券Indulgences)而发起改革(1517 A.D.),他被教会开除教籍(1520 A.D.)。改革运动得到德国支持,源于对教皇剥削的愤怒和民族独立的追求。在施马尔卡尔登战争Schmalkaldic
Wars
)后,查理五世未能镇压新教。《奥格斯堡和约》Peace of Augsburg1555 A.D.)结束了第一阶段,允许诸侯选择信仰(教随国定原则)。

III:十六世纪后半叶欧洲的宗教运动 (p. 250)

路德宗Lutheranism)较为保守,依赖国家权力。加尔文宗Calvinism)成为激进的新教力量(强调预定论、严格道德)。反宗教改革运动Counter-Reformation)兴起。耶稣会Jesuit
Order
1540 A.D.)由伊格内修斯·洛约拉(Ignatius Loyola)创立,以其军事化的热情和对教育的重视恢复了天主教的力量。特伦特会议Council
of Trent
1545-1563 A.D.)塑造了现代罗马天主教教会。

IV:尼德兰起义 (p.
256)

导致了联省共和国United Netherlands,即荷兰)的诞生。起义源于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Philip
II
)的宗教政策(加尔文宗)和暴政。西班牙将军阿尔瓦公爵Duke of Alva)设立了血腥议会沉默者威廉(William
the Silent
)领导起义,成立了乌特勒支同盟Union of Utrecht1579 A.D.),这是现代史上的第一个联邦政府。最终在 1609 年达成停战。

V:法兰西宗教战争 (p.
262)

胡格诺派Huguenots,加尔文宗)在贵族中获得支持,导致内战(始于 1562 A.D.)。圣巴托罗缪大屠杀1572
A.D.
)是暴行和政治失误。亨利四世Henry IV)最终皈依天主教以实现和平,并颁布了《南特敕令》(Edict of
Nantes
1598 A.D.),给予胡格诺派宗教自由和公民平等。亨利四世因其对人民的爱护和为国家带来的和平而深受爱戴。

VI:都铎时代:1485-1603 年的英国历史 (p. 270)

亨利七世Henry VII)通过星室法庭(Star Chamber)加强了君主制,击败贵族反对。亨利八世Henry VIII)出于离婚的私人原因推动宗教改革,通过《至尊法案》和解散修道院确立了国王对教会的最高权力。玛丽一世Mary I)试图复辟天主教失败。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
)建立了新教体制,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Armada1588 A.D.)。这一时期是英国文艺复兴的辉煌时代(莎士比亚、培根)。

VII:德国的三十年战争 (p. 284)

欧洲近代最残酷、最具破坏性的战争。起因包括《奥格斯堡和约》对加尔文宗的排斥、教会土地归属问题 以及天主教复兴的积极性。战争分为多阶段,如波希米亚阶段和丹麦阶段。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us)参战,扭转了新教颓势。天主教法国在黎塞留Richelieu)的政治主导下介入,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
1648 A.D.)结束了战争,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格劳秀斯)。

VIII:法兰西君主制的成长 (p. 291)

黎塞留Cardinal Richelieu1624-1642 A.D.)致力于巩固王权和提升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他剥夺了胡格诺派的军事保障。继任者马扎然Cardinal
Mazarin
)在投石党运动Fronde1648-1653 A.D.)中挫败了贵族的最后抵抗。马扎然通过外交手段成功结束了与西班牙的战争,签订了《比利牛斯条约》(1659 A.D.)。

IX: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兰西霸权 (p. 298)

路易十四Louis XIV1661 A.D. 开始亲政)统治时期,法国的礼仪和风俗传播到整个欧洲。他重用科尔贝尔Colbert)发展经济。路易十四的侵略政策导致了荷兰战争和占领斯特拉斯堡1681
A.D.
)。他出于宗教统一的考虑废除了《南特敕令》1685 A.D.),导致数十万胡格诺教徒外逃,严重削弱了法国的实力。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
A.D.
)结束了法国在欧洲一个半世纪的霸权。

X1603-1714 年斯图亚特王朝下的英国 (p. 307)

詹姆斯一世James I)继承了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王位,但因其君权神授Divine Right)理念而与议会产生冲突。查理一世最终被处决,由克伦威尔(Cromwell)建立军事独裁。詹姆斯二世James
II
)试图恢复天主教和绝对君主制失败,导致光荣革命Revolution1688 A.D.),确立了议会主权。1707 年英格兰和苏格兰议会合并。记载了美洲殖民地建立(弗吉尼亚 1607、马萨诸塞 1620、宾夕法尼亚 1681)。

XI:俄国和普鲁士的崛起 (p. 320)

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推动俄国现代化,削弱贵族权力并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圣彼得堡)。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
)是 仁慈的专制君主 的典范,他通过军事和改革使普鲁士崛起。外交革命Diplomatic
Revolution
)改变了欧洲大国间的联盟格局。

XII:法国大革命的来临 (p. 328)

路易十五Louis XV)统治时期,法国因七年战争等失败而失去声望。法国哲学家(如伏尔泰、卢梭)的思想挑战了旧制度。伏尔泰主张宗教宽容,卢梭宣扬人民主权自然人的优越性。旧制度下,贵族和教士阶层享有特权,税负(如盐税 gabelle、劳役 corvée、土地税 taille)主要落在农民身上,极其不公。

XIII:法国大革命 (p.
335)

路易十六(Louis XVI)在财政危机下被迫召开三级会议States-General1789 A.D.),导致国民议会成立。国王被处决(1793 A.D.)。恐怖统治Reign of Terror)建立,以镇压内外部的敌人。

XIV:拿破仑时代 (p.
343)

革命最终导致了军事统治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崛起,成为第一执政(First Consul1799 A.D.)。他进行了国内改革,如与教皇签订《教务专约》(Concordat1802 A.D.) 和颁布《拿破仑法典》Code Napoléon)。拿破仑于 1804 年称帝,在奥斯特里茨战役(Austerlitz1805 A.D.)后达到权力顶峰。大陆体系(Continental System)旨在通过经济手段击垮英国。半岛战争(Peninsular War)和俄国战役(1812
A.D.
)导致其衰落。最终在滑铁卢Waterloo1815 A.D.)战败,退位。

XV1714-1815 年的英国 (p. 353)

政治上发展出内阁制和首相制度。七年战争Seven
Years’ War
)中,在皮特Pitt,后来的查塔姆伯爵)的领导下,英国赢得了加拿大和印度。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A.D.
)中英国失败,承认美国独立。爱尔兰通过 1800 年的《联合法案》(Act of Union)与英国合并。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和圈地运动重塑了英国社会。

XVI:反动与革命 (p.
364)

维也纳会议Congress of Vienna1814-1815 A.D.)重建欧洲秩序,但忽视了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梅特涅Metternich)主导下的神圣同盟Holy
Alliance
)压制自由主义运动。1848 年的革命之年席卷欧洲(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法国)。然而,在年底前,所有革命都以失败告终。

XVII: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 (p. 373)

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是通过铁血政策实现的。意大利由撒丁王国领导(加富尔 Cavour,加里波第 Garibaldi),并在 1871 年完成统一。德国由普鲁士领导(俾斯麦 Bismarck)。普鲁士通过对奥地利(萨多瓦 Sadowa 1866 A.D.)和法国(普法战争 1870 A.D.)的战争,最终建立了德意志帝国(1871
A.D.
)。

XVIII1815-1878 年的英国 (p. 381)

这一时期国内改革占据主导地位。1832 年改革法案将权力转移给中产阶级。《谷物法》废除1846
A.D.
)确立了自由贸易。1867 年改革法案将选举权扩大到城镇工人。印度兵变1857
A.D.
)导致英国直接统治印度。格莱斯顿Gladstone)致力于解决爱尔兰问题(土地改革、解除爱尔兰教会的国教地位)。社会立法兴起(如《工厂法》1870 《初等教育法》)。

XIX: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四十年和平 (p. 390)

1871-1914 年间,欧洲表面和平,主要关注社会问题。欧洲被两大军事同盟(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划分。沙皇提议召开海牙会议(1898
A.D.
)限制军备,但因各国不信任而失败。法国发生德雷福斯事件Dreyfus
Affair
),随后实现政教分离。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竞争加剧。英国在布尔战争Boer
War
1899 A.D.)后对南非采取了大胆的自治政策。小国地位日益岌岌可危。

XX:第一次世界大战 (p.
405)

战争由巴尔干地区的萨拉热窝事件Serajevo)引爆。战争起因复杂,包括军备竞赛 和民族主义。西线陷入僵局(堑壕战、毒气、坦克、凡尔登战役)。东线俄国因内乱退出战争(1917 A.D.)。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参战。战争结束后签订了《凡尔赛条约》(Treaty of Versailles)。

XXI: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p. 421)

战后欧洲充满失望,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因美国缺席、民族野心和缺乏强制力而失败。意大利:墨索里尼(Mussolini)于 1922 年建立法西斯主义Fascism)独裁统治。土耳其:穆斯塔法·凯末尔(Mustafa Kemal)复兴民族,废除哈里发制度,推行西方化改革。俄国:建立了以马克思Karl
Marx
)共产主义为基础的严酷专制国家。轴心国Axis)开始侵略:日本侵略满洲(1932 A.D.),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1935 A.D.),国际联盟对此无能为力。

XXII: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 (p. 446)

英国首相张伯伦Chamberlain)推行绥靖政策Appeasement)。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并吞并奥地利(1938 A.D.)。慕尼黑危机Munich Crisis1938 A.D.)中,捷克斯洛伐克被牺牲以换取短暂和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
A.D.
)使战争不可避免。英国于 1939 9 3 日对德宣战。

XXIII:第二次世界大战 (p.
452)

德军以闪电战Blitzkrieg)迅速占领西欧。敦刻尔克奇迹Dunkirk
不列颠之战Battle of Britain)是关键转折点。美国在珍珠港事件(1941
A.D.
)后参战。盟军通过诺曼底登陆(D-Day1944
A.D.
)解放欧洲。最终,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Atom Bomb),战争于 1945 8 月结束。

XXIV:新世界 (p.
464)

战后主题是冷战Cold War),即西方盟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苏联目标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实现全球共产主义统治。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
1947 A.D.)挽救了西欧经济。柏林空运Berlin
Airlift
1948 A.D.)对抗苏联封锁。民族主义在亚洲和非洲兴起,被压迫民族要求独立。西方建立了军事联盟如北约NATO)。英国建立了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
)。

结语

本书以历史的视角对当前世界进行了反思:现代世界像中世纪一样分为两大权力集团,带有各自的十字军式正统信仰。历史警示我们,战争总是决定了国家的存亡、生存或灭绝。在核武器可能摧毁文明的时代,重新审视历史上的和平努力(如国际联盟、神圣同盟、罗马和平)变得至关重要。 欧洲历史的叙事,最终指向了对未来文明存续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