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矾:贸易传奇与跨越时代的影响力
西德尼·索恩

《明矾:贸易传奇与跨越时代的影响力》由【德】西德尼·索恩撰写,书中详细介绍了明矾这种物质的非凡历史及其深远影响,指出它在古代世界的染色固色、制革、医学、造纸和货币伪造等诸多领域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考察埃及哈里杰绿洲的明矾开采、中国首次将其用于高品质印刷纸张的制造,以及热那亚和威尼斯在地中海地区围绕明矾贸易的激烈竞争与财富积累,揭示了明矾如何成为支撑中世纪欧洲和古代文明经济的重要商品,并牵涉到奴隶贸易和黑死病等历史事件。
第 1 章:明矾?从没听说过!
本章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明矾作为一种无处不在却又被历史忽视的关键商品。它强调了明矾在人类文明中的广泛用途及其对世界经济的根本性支撑作用。
- 历史重要性: 明矾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 1500 年的埃及,曾为东罗马帝国带来财富使其屹立 1500 年,帮助萨拉丁击退十字军,被中国皇帝垄断,并资助了奥斯曼宫殿的建造。
- 用途多样性: 明矾不仅用于鞣制皮革、陶器上色、淬火剑刃、医疗止血,还能用于提炼真金、制造不晕染墨水的纸张、精炼糖、保存食物以及作为木材阻燃剂和清水净化剂。
- 核心价值: 明矾最重要的作用是在羊毛布生产中作为媒染剂。在染色过程中使用明矾,能打开羊毛纤维的鳞片,使染料渗透并永久固定颜色,防止褪色和流失。这使得彩色布料异常昂贵,成为财富和身份地位的公开证明。
- 产业先驱: 明矾的提炼和化学处理在英格兰约克郡以工业规模进行,比工业革命早了整整 150 年。
- 衰落原因: 19 世纪更便宜的合成媒染剂和自带固定剂的合成染料出现,导致明矾制造业和贸易走向终结。
第 2 章:哈里杰:沙漠中的明矾
追溯明矾的地理起源,详述埃及哈里杰绿洲的明矾开采、早期用途以及托勒密和罗马时期建立的国家垄断。
- 地理与贸易: 哈里杰绿洲位于埃及西部沙漠深处,但因骆驼驯化,成为了“四十日之路”上的重要中转站,出口葡萄酒、盐、泡碱和明矾。
- 早期工艺: 天然明矾晶体在绿洲湖泊蒸发后形成,易于获取。埃及人在公元前 1500 年之前就已使用明矾作为媒染剂染色,也用于医学和装饰艺术 (如制作具有深色光泽的雕像)。
- 垄断与财富: 托勒密一世意识到明矾的巨大利润,下令国家垄断其生产和销售。罗马人继承并军事化管理这一垄断。
- 优质埃及明矾: 尽管存在竞争者 (如米洛斯岛),埃及明矾因其高品质在医药领域备受推崇。
- 拜占庭的命脉: 拜占庭帝国控制了哈里杰明矾,利用明矾和丝绸贸易带来的巨额财富维持了帝国的生存,并通过贿赂敌人避免战争。
- 十字军东征: 在随后的十字军东征期间,欧洲对埃及明矾的持续需求,为阿拉伯人购买军事物资提供了资金,间接帮助他们击败了基督教入侵者。
第 3 章:明矾、中国与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阐述明矾在中国造纸术和木版印刷术中的关键作用,推动了中国的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 造纸术: 中国是纸张的发源地。通过“施胶”工艺增强纸张强度和光滑度,防止墨水晕开。最高等级的宣纸(熟宣)必须使用明矾施胶。
- 印刷革命: 明矾赋予纸张足够的强度,使其能够承受木版印刷反复而有力的按压。这使得知识能够通过印刷文本在全国范围内快速传播。
- 社会影响: 知识的传播提高了识字率,使中国能够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这在当时远远领先于欧洲。
- 皇权象征: 在染色方面,明矾同样重要,尤其用于固色皇帝专有的黄色。
- 中国垄断: 明矾被少数几种商品之一,由中国皇帝垄断。
- 历史遗存: 明矾施胶的纸张保存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书籍《金刚经》 (868 年)。
第 4 章:骗子手中的明矾
揭示明矾在古代和近代用于伪造贵金属的黑历史,特别是“表面富集”技术在硬币和珠宝掺假中的应用。
- 表面富集: 早在罗马时代,工匠就使用明矾来制造表面纯度高、内部含金量低的掺假黄金制品。
- 技术细节: 莱顿莎草纸文献记载了配方:使用明矾、盐和胆矾的混合物,通过加热去除合金表面的贱金属(铜或银),留下纯金表面。
- 硬币掺假: 随着时间推移,罗马硬币的贵金属含量显著下降。这种依赖明矾的造假法迅速蔓延,连政府也通过降低官方铸币的金银含量来制造廉价货币。
- 全球影响: 从拜占庭帝国到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王国,再到中世纪的威尼斯和后来的美国,该技术一直被用于伪造货币。
- 现代终结: 只有当硬币的价值不再依赖其金属含量时,这种造假才停止。
第 5 章:明矾、威尼斯与热那亚
聚焦威尼斯与热那亚在地中海的争霸,以及热那亚如何通过垄断福西亚明矾矿的开采和贸易,建立起其海上帝国。
- 热那亚崛起: 热那亚通过参与十字军东征获得了丰厚的贸易特权。
- 关键转折点: 1261 年《宁菲昂条约》,热那亚协助拜占庭皇帝重夺君士坦丁堡,获得了至关重要的福西亚明矾矿的开采权。
- 工业化生产: 扎卡里亚兄弟接管福西亚矿场,将明矾生产工业化(煅烧明矾石、浸泡、结晶),使其产量高、质量好。
- 贸易革命: 1277 年,扎卡里亚兄弟开辟了从福西亚经地中海、大西洋直达北欧布鲁日的海上贸易路线。明矾被用作压舱物,降低了运输成本,并实现了君士坦丁堡、意大利城邦和佛兰德斯城市之间的首次直接贸易。
- 热那亚霸权: 明矾贸易使热那亚在对北欧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了对威尼斯的优势,为其带来了惊人的财富,使其被称为“堂皇雄伟之城”。
第 6 章:布鲁日和南安普顿的明矾
考察明矾贸易对北欧两个主要纺织品中心——布鲁日和南安普顿的经济影响。
- 布鲁日黄金时代: 直航贸易的开启使布鲁日在 14 世纪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明矾是其生产高品质彩色羊毛织物(如在扬·范·艾克等画家作品中可见的奢华服饰)的关键成分。布鲁日拥有尼德兰地区明矾集散地的特权。
- 布鲁日衰落: 英国政府限制羊毛出口,并开始生产彩色布料,导致布鲁日的纺织业和明矾贸易迅速衰落。
- 南安普顿: 作为意大利商人购买英国优质羊毛的便利外港,进口明矾、葡萄酒和香料。
- 财富差距: 尽管贸易繁荣,但南安普顿缺乏本地布料工业,财富未渗透到当地,城市相对贫穷,建筑也比布鲁日简陋。
- 最终终结: 随着贸易轴心转向伦敦–安特卫普,南安普顿的明矾贸易于 1490 年崩溃。
第 7 章:明矾、奴隶与黑死病
深入热那亚在黑海的贸易活动,明矾与奴隶贸易的交织,以及卡法港与黑死病起源的关联。
- 黑海贸易: 1261 年条约使热那亚得以进入黑海,从科洛尼亚进口优质明矾。
- 卡法基地: 热那亚在克里米亚建立了卡法港 (今费奥多西亚),作为北方丝绸之路的西端终点。明矾从安纳托利亚运至卡法,作为压舱物再出口至热那亚。
- 奴隶贸易: 卡法港的主要出口商品是活人奴隶,远超谷物和明矾。奴隶(多为儿童和年轻女性)被热那亚明矾商人与货物一起运往地中海和欧洲。
- 黑死病起源: 1346 年蒙古人围困卡法时,据传将感染瘟疫的尸体用投石机抛入城内。
- 瘟疫传播: 逃离卡法的热那亚船只,沿着明矾贸易路线将黑死病带回了热那亚和威尼斯,随后迅速蔓延至欧洲。
第 8 章:明矾与奥斯曼人 1453
叙述奥斯曼帝国如何通过战略控制和征服,最终垄断了地中海东部的明矾资源,并以此为资金来源。
- 奥斯曼崛起: 奥斯曼的扩张早于 1453 年,其军事资金主要来源于对粮食和明矾等战略物资的垄断。
- 初期掌控: 奥斯曼人在攻陷君士坦丁堡前就控制了多个明矾矿 (如乌卢巴特、萨佩斯和屈塔希亚)。
- 热那亚资助者: 热那亚为保住福西亚矿权,向奥斯曼支付“年度赠礼”,并曾在 1422 年的关键时刻向苏丹出借船只平叛,确保了奥斯曼帝国的存续。
- 终结垄断: 1453 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迅速采取行动,于 1455 年夺取福西亚矿,并大幅提高热那亚在希俄斯岛的“赠礼”。
- 全面控制: 穆罕默德二世系统地清除了剩余的基督教飞地,最终在 1473 年夺取了最后的高品质明矾矿科洛尼亚。至此,明矾工业完全被穆斯林政权(奥斯曼和马穆鲁克)掌控。
- 欧洲依赖: 尽管面临敌对,欧洲对明矾的需求仍然迫切,每年向奥斯曼帝国输送了高达 30 万杜卡特的财富,资助了其军事扩张。
第 9 章:意大利的明矾过剩与危机
描述中世纪意大利染坊的恶劣工作环境,以及明矾短缺给欧洲纺织业带来的经济危机。
- 染坊环境: 染坊充满恶臭,混合了发酵的菘蓝、腐烂的骨螺、陈年人尿以及有毒的化学蒸汽(如明矾产生的硫酸烟雾、碱液、砒霜)。染匠因此受到社会鄙视。
- 意大利纺织业的奢华: 依赖优质明矾,意大利染匠能够创造出极为绚丽的色彩(如胭脂虫红、琉璃蓝),催生了奢华的时尚和巨大的财富。
- 明矾危机: 15 世纪 50 年代末,奥斯曼垄断导致明矾供应锐减、价格飞涨,欧洲纺织业面临崩溃。
- 英国的挑战: 英国商人罗伯特·斯特米试图挑战意大利的贸易霸权,直接前往地中海采购明矾,但遭到热那亚人的伏击和屠杀,几乎引发两国战争。
第 10 章:明矾、教皇与一场惊天骗局
描绘了托尔法明矾矿的发现,以及教皇利用其垄断地位进行财政积累和政治斗争,最终导致了宗教改革的爆发。
- 天赐奇迹: 1460 年,在罗马附近发现了储量和品质极佳的托尔法明矾矿。
- 教皇垄断: 教皇庇护二世宣称这是“战胜土耳其人的利器”,禁止基督教商人购买土耳其明矾(违者将被逐出教会)。教皇试图将明矾销售收入用于资助圣战,并与美第奇银行家族合作管理垄断。
- 滥用财富: 尽管明矾贡献了教廷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1473 年),但教皇们从未发起圣战,反而将巨额财富投入到奢华艺术收藏和战争中。
- 强硬垄断: 教廷不惜动用暴力(如血洗沃尔泰拉)来消除小型竞争者。
- 亨利七世的走私: 托尔法的高价导致走私猖獗。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默许(并亲自参与)大规模走私土耳其廉价明矾。这项“弗雷斯科巴尔迪协议”为都铎王朝提供了巨额的灰色收入,稳定了其统治。
- 引爆宗教改革: 教皇利奥十世因挥霍无度导致财政亏空,被迫重启赎罪券贩卖。讽刺的是,贩卖非托尔法明矾被列为不可赦免的重罪之一。这种道德破产最终促使马丁·路德于 1517 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第 11 章:明矾与流亡大亨 1566
讲述犹太银行家约瑟夫·纳西的故事,他从欧洲迫害中逃亡至奥斯曼帝国,并控制了奥斯曼的明矾贸易,展示了奥斯曼帝国与基督教欧洲的权力逆转。
- 犹太流亡: 约瑟夫·纳西(原名胡安·米克斯)家族因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宗教裁判所迫害,辗转欧洲多地,最终在伊斯坦布尔获得了安全。
- 奥斯曼庇护: 纳西成为苏丹塞利姆二世的心腹,控制了福恰(福西亚)明矾矿等重要商业垄断权。
- 明矾危机与权力: 1566 年,一艘奥斯曼明矾船在威尼斯被扣押。纳西说服苏丹宣称该货物是苏丹的私人财产。威尼斯出于对奥斯曼帝国的恐惧,尽管心知肚明是欺诈,仍选择妥协。这事件象征着威尼斯在奥斯曼帝国的威慑下力量对比的倾斜。
第 12 章:明矾、宗教改革与一场骗局
明矾在都铎王朝的间谍活动中的用途,以及一名意大利银行家如何利用教廷的明矾垄断进行惊天诈骗,并资助了新教势力。
- 间谍活动: 明矾与醋混合可用作隐形墨水。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使用这种墨水与密谋者通信,但被截获,成为她被处决的证据。
- 教廷的困境: 宗教改革后,新教国家仍依赖托尔法明矾。试图从明矾页岩中提取明矾的努力(如爱尔兰和德意志地区)均告失败。
- 帕拉维奇诺的欺诈: 热那亚大亨托比亚斯·帕拉维奇诺在管理托尔法矿期间,偷偷囤积了巨大的未申报明矾库存(估计可供欧洲使用 6 年)。
- 资助新教: 合同到期后,托比亚斯的儿子霍奥拉齐奥·帕尔维奇诺抛售赃物,导致明矾价格暴跌,使教皇的生意陷入混乱。霍奥拉齐奥随后将这批赃物卖给了新教荷兰叛军,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担保贷款形式进行。
- 历史后果: 这笔交易为荷兰提供了对抗西班牙的至关重要的资金和明矾,帮助荷兰最终战胜了西班牙。霍奥拉齐奥通过利息支付赚取了巨额财富,成为英格兰最富有的人之一。
第 13 章:约克郡的明矾
详细叙述英格兰在约克郡建立明矾工业的历史、巨大的工业规模、对当地的改造以及劳工的悲惨境遇。
- 产业起源: 17 世纪初,明矾页岩在约克郡海岸被发现。工业的建立和对煤炭的需求将惠特比(Whitby)从小渔港变成了重要港口。
- 库克船长: 用于明矾运输的平底船型(“惠特比猫”)为詹姆斯·库克的远航探险提供了合适的船只设计。
- 工业流程: 约克郡明矾业是英国工业革命前夕首个大规模化学产业。它涉及从悬崖开采页岩、在巨大的煅烧堆中闷烧数月(释放硫黄烟雾)、浸泡、在铅釜中反复煮沸、并添加人尿/海藻结晶的复杂过程。
- 金融混乱与腐败: 产业运营最初因权贵的贪污和管理不善而陷入巨额亏损。
- 劳工生活: 工人生活悲惨,遭受长期欠薪、实物抵偿工资、居住条件恶劣、事故频发和有毒气体环绕的困境。
- 工业先驱: 约克郡明矾业在规模、技术创新、大规模劳工雇用和环境破坏等方面都预示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第 14 章:明矾、印度与全球贸易
探讨中国明矾如何流入印度,支撑起印度世界领先的棉布产业,并最终将该产业与全球化奴隶贸易联系起来。
- 温州矿藏: 中国温州拥有全球最大的明矾石矿藏。
- 印度棉布: 印度染匠在 9 世纪开始进口中国明矾。他们掌握了复杂的 17 道工序,包括染色后去除树脂,制造出欧洲无法匹敌的轻盈、鲜艳且固色牢固的印花棉布。
- 全球首个大众时尚: 印度棉布风靡欧洲,成为亚欧贸易中最主要的商品。
- 禁令与走私: 欧洲纺织业的抗议促使各国颁布禁令限制印度棉布进口。
- 奴隶贸易的纽带: 禁令迫使商人将印度棉布(因禁令不适用于再出口货物)转向西非海岸,用作交换奴隶的商品,从而使明矾成为了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核心商品之一。
- 全球网络: 明矾由此成为了第一个真正连接中国、印度、欧洲、非洲和美洲的全球化商业网络的核心纽带。
第 15 章:明矾、两位女性与垄断
介绍了 18 世纪两位在明矾工业中取得成就的女性(瑞典的克里斯蒂娜·皮佩尔和英国的朱迪思·贝克),并剖析了乔治·科尔布鲁克爵士试图垄断欧洲明矾市场的失败尝试。
- 女性领袖: 瑞典寡妇克里斯蒂娜·皮佩尔在 18 世纪初期将安德拉鲁姆工厂发展为斯堪的纳维亚最大的工业基地。英国的朱迪思·贝克则精明地管理着约克郡的博尔比明矾矿,平衡了财务和风险。
- 科尔布鲁克垄断计划: 东印度公司主席乔治·科尔布鲁克爵士于 1771 年试图买断所有欧洲明矾(包括托尔法、奥斯曼、瑞典和约克郡),以哄抬价格牟利。
- 金融危机: 该计划建立在疯狂的投机和巨额借贷之上。由于销售不佳和科尔布鲁克的其他投机行为,该计划在 1772 年的银行危机中迅速崩溃。
- 朱迪思的生存: 朱迪思·贝克的博尔比矿厂在这次危机中幸存,显示了其稳健的财务管理和投资者的忠诚。
- 伦敦证券交易所: 科尔布鲁克爵士为筹集明矾资金引发的金融风波,间接促成了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设立。
第 16 章:明矾、面包与恐龙
关注明矾在 19 世纪的最终用途——造纸、食品掺假,以及它对贫困阶层健康造成的危害,并揭示了明矾矿工在古生物学发现中的无名贡献。
- 古生物学发现: 约克郡的明矾矿工在开采页岩时,意外发现了大量海洋爬行动物化石(如鱼龙、蛇颈龙),这些发现推动了古生物学的发展。
- 造纸: 明矾与明胶混合施胶的技术在欧洲造纸业中沿用,提高了纸张的挺度和保存性。
- “面包师佐料”: 明矾被面包师用于掺假,以漂白面粉,制造穷人追捧的白面包。
- 健康危害: 这种掺假剥夺了穷人的营养。明矾的酸性损害胃部,并被认为是导致 19 世纪中叶在贫困儿童中肆虐的佝偻病(阻碍维生素 D 吸收)的推手之一。
- 工人生活: 本章通过明矾工人托马斯·坦普尔的生平,描绘了 19 世纪贫困阶层在圈地运动和残酷劳动环境下的挣扎与迁徙。
第 17 章:终结与余波 1841
描述明矾工业的迅速消亡,主要原因是新的化学提取技术和合成染料的发明。
- 竞争和价格战: 查尔斯·麦金托什和彼得·斯彭斯发明了更高效、更廉价的明矾制造方法,导致价格暴跌,约克郡和欧洲大陆的传统明矾厂遭受重创。
- 合成染料的致命一击: 威廉·珀金发明了苯胺染料,这些染料自带固色剂,彻底取代了明矾作为媒染剂的地位。
- 产业崩溃: 明矾工业在 19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迅速且彻底地关闭。
- 历史遗迹: 许多明矾矿遗址被遗忘,或仅以地名保留痕迹。中国温州的矾山镇福德湾遗址是保存最完整的工业遗产。
- 环境遗迹: 约克郡海岸线至今仍保留着明矾开采造成的巨大环境伤痕——被啃噬的悬崖和寸草不生的废料堆。
第 18 章:明矾、一个未解之惑与一个意外的答案
探讨明矾固色特性是否在世界范围内被独立发现,并揭示了明矾应用的一个终极秘密。
- 独立发现: 探险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在南美洲委内瑞拉发现了土著独立使用天然明矾晶体进行染色的证据。
- 植物媒染剂: 维京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曾使用石松等植物进行染色。
- 意外的答案: 研究发现,石松、山矾树皮等看似替代品的植物,实际上是明矾的生物富集植物。
- 终极结论: 那些未掌握明矾提纯技术的人群,是通过经验选择了天然富含明矾的植物,因此,明矾作为染色剂的使用范围比传统贸易网络所显示的要广泛得多,人类一直都在使用明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