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黑科技
赵运涛
《中国古代“黑科技”》从中国古代的“子部”典籍中挖掘了大量具有现代价值的内容。书中的核心主题是展示古代中国的非凡想象力与“黑科技”构想,这些构想涵盖了从先秦到晚清的数千年文献。材料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古代“发明”和奇幻想象,如能够自动斟酒的机械木人、类似电脑的七宝灵檀几、类似于MV影像的昭华管以及类似微信语音的寄话筒,探讨了古人对自动化、人工智能、光学、通信和虚拟现实等领域的超前思考。作者强调,这本书旨在传播古代文化中蕴藏的创意和想象力,证明中华文明从未缺乏从零到一的创新基因,并为现代科技命名提供了文化符号的灵感。
《中国古代“黑科技”》一书系统地整理了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超越时代的技术构想与奇幻想象。作者旨在通过发掘这些“脑洞大开”的创意,传播想象力,并证明中华文化的基因中从来不缺乏从零到一的创造力。本书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子部”典籍,但也广泛杂取了“经”“史”“集”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内容,时间跨度从先秦到晚清。
本书将这些古代的构想与发明置于现代科技的视角下进行解读,展现了古人对未来世界的浪漫预言。
本书以系统化的结构,将古代的想象力成果划分为多个“智能系统”,以下是各主要章节的详细内容:
一、 序 (Preface)
序言阐述了本书的取材范围和核心主题。作者将书中收录的古籍记载称为“黑科技”(加引号),因为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古代真实的、令人惊叹的“非比寻常”的科技发明(如可以移动的观风行殿);二是可能并非真实存在,但折射出古人超前思维的技术构想,且这些构想已被或可能被今日科技实现(如自动驾驶车辆、邮件撤回功能)。本书旨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传播想象力,并希望为当代的科技创新提供创意源泉。
二、 古人的仿生智能系统 (Ancient Biometric
Intelligent Systems)
本章深入探讨了古代关于“机器人”的设想与实践,构成了古代“智能机械史”。
- 偃师机器人 (Yanshi Automaton): 记载于《列子》,周穆王时期的偃师制造的木人,外观与真人无异,能歌善舞,可以说话、看、行走,甚至能抛媚眼。它的内部结构模仿人体器官(肝胆、心肺等),取出“心”则不能说话,取出“肝”则不能看,展现了极高的仿生学水平。
- 秦朝的“十二铜人” (Twelve Bronze Figures): 汉晋《西京杂记》记载,这些铜人底座高三尺,穿着华丽,手持乐器,通过吹空管和拉绳的机关,可以自动演奏音乐,与真人无异。
- 马钧的自动杂技木人 (Ma Jun’s Acrobat Automatons): 三国时期马钧打造的木人,能击鼓吹箫、表演跳丸掷剑、缘絙倒立等高难度杂技,还能模拟百官行署和农耕生活场景。
- 自动梳妆台 (Automatic Dressing Table): 唐代马待封为皇后制作,台下藏有木制妇人“机器人”,能根据梳洗化妆的步骤,自动依次递送毛巾、梳篦、化妆品,并自动收拾干净。
三、 古人的影讯技术系统 (Ancient Visu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
本章探索了古人对信息可视化、远程传输、记录和虚拟世界的想象。
- 七宝灵檀几 (Seven-Treasure Spirit Sand Table): 元代《琅嬛记》记载的古代“电脑”,能够显示文字,提供修道指导、购物指南、医疗建议,并能进行信息搜索(“百事可图”),甚至可选择字体(隶篆真草)。
- 寄话筒 (“WeChat”/Voice Messaging): 清代程嘉荫发明的装置,能分段存储语音,保存百日之久,超过时限自动清理缓存,类似于现代的语音信息和自动清除功能。
- 邮件撤回功能 (Email Recall): 唐代崔宁误发文件草稿,术士张殖通过点燃香炉,使誊清的文件飞去替换了已发出的草稿,且信封完好无损,实现了信息的隐秘纠错。
- 昭华管 (Zhaohua Pipe): 汉晋《西京杂记》记载的玉管,吹奏时能浮现出车马、山林等“MV影像”和声音,停止后影像消失。
- 透光鉴 (Projector Mirror): 北宋沈括记载的铜镜,对着日光照射,镜背面的铭文和花纹能清晰地投影到墙壁上。
-
女性专属“照相机” (Female Exclusive
“Camera”): 古镜能够捕捉特定女性的相貌并保留在镜中,类似于照片定格,换人照镜则前一影像消失。 - 人脸识别镜子 (Facial Recognition Mirror): 唐代《酉阳杂俎》记载的铁镜,多人同照时,每个人在镜中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像,看不到别人。
四、 古人的高能武器系统 (Ancient High-Energy Weapon
Systems)
本章汇集了古代关于精确制导、防御和干扰等高能武器的设想。
- 精确制导导弹 (Precision Guided Missile): 明代记载吕洞宾的宝剑,只要说出敌人的名字和地址,宝剑就会化为青龙自动找到并斩首敌人,口衔人头而回。
- 集束炸弹 (Cluster Bomb): 清代小说中天雄元帅的“五口苗叶飞刀”,抛出后在空中分裂成成百上千口飞刀,如同乌鸦群般攻击敌阵。
- 能量护盾/防御系统 (Energy Shield/Defense): 记载于《抱朴子》的“肉芝”,佩戴后可辟各种兵器,敌人射来的箭会自动反射回去。以及龙王的“如意珠”,光照之处无风雨雷电,也无刀兵之灾。
- 激光武器 (Laser Weapon): 《封神演义》中陆压的斩仙飞刀,从葫芦中放出三丈毫光,顶端之物能放出白光“钉住”敌人,使其昏迷后取其首级。
五、 古人的智慧家居系统 (Ancient Smart Home
Systems)
本章展示了古人对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包括温度调节、智能照明等。
- 避暑凉殿 (Cooling Palace): 唐玄宗时期,凉殿四周引水激扇车送凉风,四隅积水成帘飞洒,殿内含冻,类似现代的蒸发冷却技术。
- 暖玉鞍 (Warm Jade Saddle): 五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岐王拥有的玉鞍,冬天放在马背上可以自动加热,如同现代的座椅加热器。
- 自动调节温度的紫绡帐 (Automatic Temperature Regulating Curtains): 鲛人织成的轻薄帐幕,冬季可挡风保暖,夏季可生清凉之风。
- 防内卷灯 (Anti-Overwork Lamp): 唐代《酉阳杂俎》记载的“谗鱼灯”,用特殊鱼膏制成,读书、纺绩时灯光昏暗,而吃喝玩乐时则分外光明。
- 手势感应灯 (Gesture Control Lamp): 南唐《续仙传》记载的道士宋玄白,可以用手指一指灯,灯就会熄灭。
六、 古人的生活“科技”系统 (Ancient Life “Technology” Systems)
本章涵盖了饮食、金融、健康诊断等日常生活的智能化想象。
- 可冷可热“饮水机” (Hot/Cold Water Dispenser): 《聊斋志异》中神仙洞府的石壁,插入铁锥可接出冰绿茶,再次接取则出热茶。
- 自动净水器 (Water Purifier): 唐代《酉阳杂俎》记载的“清水珠”,放入浑水后,水会自动澄清。
- 超级能量食物 (Super Energy Food): 《拾遗记》记载的“清肠稻”,食一粒可历年不饥,或“紫菊”,食之至死不饥渴。
- 转账系统 (Transfer System): 孝子苏耽留给母亲的两枚盘子,叩击小盘即来食物,叩击大盘即来钱帛,类似于安全的、生物识别限定的远程转账系统。
- 古代“CT” (Ancient CT Scanner): 唐代《杜阳杂编》记载的“仙人镜”或“照病镜”,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供诊断疾病。
- 心理测试仪 (Psychological Testing): 秦始皇的“窥心镜”和清代《谐铎》的“照胆镜”,能够照见人心胆,揭示忠诚度或胆量大小。
七、 古人的智慧出行系统 (Ancient Smart Travel
Systems)
本章关注交通工具的创新和导航技术的想象,涵盖陆、海、空。
- 地铁运输 (Subway/High-Speed Transport): 晚清《新石头记》中描述的地下“隧车”,使用电气驱动在无轨道铁板隧道中快速运行,车辆之间通过电气排斥避免碰撞。
- 房车 (RV/Mobile Palace): 隋代宇文恺为隋炀帝建造的“观风行殿”,是一座可以移动的大殿,下设轮轴,移动迅速,上可容数百侍卫。
- 潜艇 (Submarine): 东晋《拾遗记》记载秦始皇时期宛渠之民乘坐的“螺舟”(又名“沦波舟”),形似螺壳,可沉行海底而不进水。
- 折叠交通工具 (Folding Transport): 张果老的驴子不用时可以折叠起来放包里,用时喷水即可恢复;以及可以折叠成竹简的船。
- 记里鼓车 (Odometer/Taximeter): 每行驶一里,车内木人击鼓一次,每十里上层木人敲钟状的铃,用于记录行程距离。
- 可以在水上行走的靴子 (Water Walking Boots): 晚清小说中描述的“水靴”,外形像平底小船,内部有小机轮,穿上后能自动在水面行走。
- 导航车 (Navigation Vehicle): 晋代指南车通过复杂的齿轮机构,无论车如何转向,车上木人始终指向南方。
总结与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和前瞻性。它不仅整理了古代丰富的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现代科技的视角进行比对,架起了连接古代想象力与现代技术之间的桥梁。这些古代的“黑科技”构想,包括仿生智能、虚拟现实、远程通信和精确制导等,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基因中蕴藏的创造力、探索精神和对未知的好奇心。本书通过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旨在培养在人工智能时代最具价值的素养——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