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匠人:工业化时代的手工艺者

凯瑟琳·达德利 译者:谭宇墨凡

 

 


本书描述了吉他制作行业的深度分析,探讨了手工艺者在工业化时代的地位和身份认同。文章着重介绍了北美吉他制作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该领域内工匠们如何看待技艺、商业化信息共享之间的复杂关系。文中通过引用多位吉他制作家的经历和观点,阐释了他们对吉他制作所持有的浪漫主义情怀——将其视为一种超越经济价值的自我实现文化挑战。此外,文本还探讨了手工吉他的音质tone,认为它不仅是乐器本身的物理属性,更是人与物互动的情感场域和对市场商品化的文化评判。

 

本书书名为《吉他匠人:工业化时代的手工艺者》,作者为【美】凯瑟琳·达德利,由谭宇墨凡翻译,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242月出版。

 

序言通过描述吉他匠人乔治·扬布拉德的工作场景引入了主题,他是一位东海岸首屈一指的弦乐器修复专家。导言探讨了物质商品带来的满足感和相应的鉴赏能力,并提出了手工制作的原声吉他拥有其内在价值,这种价值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导言强调了手工劳动的吉佩托之梦” (Gepetto’s Dream),即善良的老木匠像神一样赋予木头生命,这体现了手工劳动的满足感和不确定地位。

 

导言核心概念是事物的质感 (tone)。作者指出,吉他的音质(tone)被认为是与制作材料和工艺相关的物理表现。它也是一种审美遭遇的产物,是一种主客观感受的辩证关系,划定了人与物互动的情感场域。作者认为,音质展现了匠人在制作乐器时倾注的心血。

 

第一章 知识的十字路口

 

本章主要探讨北美吉他制作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对欧洲传统和工业模式的反叛。

  1. 反传统与信息共享: 北美制琴师认为自己摆脱了欧洲行会制度的桎梏。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制琴业遵循信息免费的伦理立场,以克服经济竞争,促进了知识的快速发展和传播。这种共享促成了美国制琴师公会(Guild of American Luthiers, GAL)的诞生,其使命是建立一个信息共享体系,而非控制市场准入或建立技能等级制度。
  2. 偶然的企业家: 许多早期匠人是偶然的企业家,他们通过追求吉他制作这种非传统职业来满足个人创造力和手工劳动的特权。他们通过从漏斗细的一端慢慢爬进去的方式进入行业,这与当代年轻人目标导向的职业野心截然不同。
  3. 冲突与经济压力: 随着运动发展,制琴师们面临将手艺转化为谋生职业的经济挑战。公会的教育使命与会员改善经济状况的商业利益之间产生了矛盾,最终导致了弦乐器工匠协会(ASIA)的成立,后者旨在促进经济利益并提供市场营销帮助。
  4. 工业化与原真性: 匠人们努力在工业手工模式之间寻找中间地带。他们认为工厂制造商背弃了手工艺传统。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确保自身的具身性技能不会被买卖,以增加不属于自己的利益。

 

第二章 制作的故事

 

本章聚焦于吉他匠人如何利用个人故事建立品牌,以及在高端定制市场中面临的价值冲突。

  1. 品牌和助产士叙事: 成功的匠人如杰夫·特劳戈特通过媒体曝光(如《原声吉他》杂志)大幅提升了业务。他们的营销策略是将自己打造成品牌,并扮演助产士的角色,将顾客的渴望转化为一件有形的手工乐器,这种个性化服务是工厂无法提供的。
  2. 商品化和投机: 匠人 James Olson 遭遇了市场困境:尽管他希望以低价出售吉他作为音乐工具,但乐器一旦流入二手市场,价格就会被投机者推高数倍。这种现象使得手工吉他脱离了其内在价值,成为富人的奢侈品。
  3. 工厂的传统与现代化: C. F. Martin & Co. 试图通过吉他英雄黄金时代的叙事来巩固其品牌,强调公司能够代际传承。工厂采用数控机床(CNC)技术,同时保留了如燕尾榫琴颈等老做法,以保证音质上的完整性,避免产品沦为商品。然而,工厂通过技术重组和雇佣女性劳动力,使生产流程更高效,这与手工匠人的理念形成对比。

 

第三章 原真性政治

 

本章探讨了手工吉他匠人对原真性的追求,以及手工制作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紧张关系。

  1. 礼物与反逻辑: 匠人将与音乐家的合作和创作过程描述为一种天赐的礼物,以此修正吉他进入商品市场的事实。这种天赋劳动的逻辑强调艺术探索高于金钱利润。琳达·曼策等匠人认为,手工制作能够赋予个体可见的控制,满足人们在千篇一律的大规模生产世界中对深度的渴望。
  2. 具身劳动与技术辩论: 匠人通过强调与声木(tonewood)的触觉和听觉接触(即具身劳动),来确立其作品的原真性。他们选择工具的标准是最大程度地增强与材料的感官交流。
  3. 技术与精确性: 鲍勃·泰勒(Bob Taylor)代表了支持工业模式的观点,他认为手工匠人凭手感摸索制作吉他缺乏精确性,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所需的一致性。而数控机床(CNC)提供的精确测量标准(例如达到千分之二英寸的差异)则代表了现代性的进步,能将虚无缥缈的设计转化为物质现实。
  4. 合作与亲密关系: 迈克尔·米勒德(Michael Millard)将制作吉他比作结婚,需要持续的注意和照料。他强调通过与吉他交流(你是谁,你想要成为什么?)来创造一个独特的实体,以此对抗商品化。这种直觉知识被视为上帝赐予的礼物,一种与吉他交流的非凡能力。

 

第四章 教学场景

 

本章专注于制琴知识的仪式化和传承,探讨了经验、直觉和教育在培养匠人中的作用。

  1. 仪式性知识: 吉他制作知识是一种文化技能库,通过重复呈现将个体与集体记忆具体化。经验丰富的匠人如约翰·古雷文(John Greven)认为,必须通过感官体验来学习,如把那种复古的声音装入他的耳朵,以识别吉他的潜力。
  2. 科学与直觉的辩护: 艾伦·卡鲁思(Alan Carruth)使用科学实验(如空板调音)来可视化吉他声学属性。这种方法旨在弥补人类感官的不可靠性,并为手工操作中存在的直觉面向进行辩护。匠人认为人类思维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处理模糊信息,但他们也警惕那些缺乏经验支持的杜撰的故事
  3. 教学模式: 大师级匠人如欧文·绍莫吉(Ervin Somogyi)倾向于提出一大堆问题而非给出程式化的答案,强迫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材料的互动来探索知识。这种教学场景强调学生需要具备把你的自我塞进手提箱里的能力,才能通过微妙和缓慢的观察来掌握手艺。
  4. 个人成长与身份认同: 学习制琴是初学者(如 Don Windham)接受个人局限、培养耐心的过程,并由此实现情感上的开放和自我转变。

 

第五章 吉他英雄

 

本章分析了在手工吉他市场中,精英收藏者和展览如何通过价值锦标赛来建立和认证手工吉他的价值和文化地位。

  1. 价值认证与明星体系: 国际性吉他展会(如希尔兹堡和蒙特利尔吉他展)是制度化的价值锦标赛,它们设定了审美和经济标准,并将某些匠人提升为明星。展览组织者(如 Jacques-André Dupont)将手工吉他定位为艺术品,强调赞助人与匠人之间的高贵交换,认为这是一种对当代社会经济秩序的背离。
  2. 不能让与的所有物: 收藏家(如 Jeff Doctorow)通过将吉他从商品交换中抽离,重新部署到一个文化领域,赋予其不能让与的所有物的地位,即它们的绝对价值高于其市场价值。
  3. 文化遗产的浪漫化: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吉他英雄展览将制琴师奉为英雄,通过强调意大利裔美国制琴师(如 D’Angelico, Monteleone)与欧洲大师(如 Stradivari)的联系,浪漫化了手工艺的父系传承和欧洲起源。这种叙事旨在将手工吉他制作定位为一种民族遗产,需要被保护。

 

第六章 帝国幽灵

 

本章关注吉他制作的全球供应链,以及环境法规(如《雷斯法案》)对制琴师的挑战,揭示了全球资本主义的摩擦

  1. 资源获取的摩擦: 早期匠人亲自前往码头获取木材,这是一种带有冒险色彩的经历,凸显了与原材料来源地的人际和文化互动。随着全球化,匠人(如 Anil Gidwani)不得不与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打交道,进行文化转译,并学会妥协于当地复杂的运营方式。
  2. 环境法规的困境: 《雷斯法案》(Lacey Act)的修正案对弦乐器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在涉及巴西玫瑰木和象牙等濒危物种时。法律要求提供详细的供应链文件(应有的注意),这与匠人长期以来依赖口述传统和老木材储存的做法相悖。
  3. 恐惧和知识殖民主义: 政府官员坚持要求匠人必须有书面记录来证明材料的合法性,这让许多匠人感到恐惧和无助。查克·埃里克松(Chuck Erikson)等匠人认为,以环境保护为名的执法行动是一种知识殖民主义,将资源管理的责任和负担强加给了终端使用者。曼策等匠人担心,这种监管压力正在扼杀制琴业的黄金时代和创造力。

 

结论 匹诺曹的身体

 

结论重申了吉佩托之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 对抗商品化: 吉他匠人(如阿尔弗雷多·贝拉斯克斯)通过强调与木材的亲密关系倾听木材想成为什么),来抵抗商品的物化逻辑。他们将制作乐器视为一种对话过程,将一部分灵魂融入其中,以扰乱或颠覆乐器的商品化。
  2. 共生系统: 匠人将吉他视为有生命的实体,拥有生命度aliveness),并将其视为自己家族的女儿长辈,强调人与树木共享我们在泥土中分享的历史。这种将乐器人格化的方式挑战了主流文化对生命和物质的认知,揭示了音质的政治含义。
  3. 希望和替代性价值: 北美制琴业是在全球资本主义的剧变中成长的,它提供了一条夹在蓝领和白领世界之间的第三条发展道路。吉他匠人对匹诺曹身体中所蕴含的生命力的坚持,让我们看到在市场逻辑之外,替代性价值体系得以实现的可能性。

 

附言(后记)

 

附言回顾了作者与匠人朱迪·思里特和欧文·绍莫吉的深入对话,再次强调了手工劳动中的非理性信念哲学思考。匠人们怀疑,他们通过双手与材料的紧密合作,是否会把自己的一些东西(如能量或灵魂)融入到所创造的物品中。绍莫吉强调,吉他制作不是一项有用的技能,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核心是在拿起第一块木材之前,就做出是否要物化它的关键抉择。最后,附言提及了关于《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和《雷斯法案》对乐器跨境移动的最新政策调整,这些调整部分缓解了匠人们的担忧,但证明了对法规的遵守仍是一个持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