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元章藏书0152

 

《老子道德经》Lao Tzu Tao Te Ching

 



《老子道德经》探讨其核心思想和起源问题。文本首先介绍了老子作为孔子的年长同代人的传统观点,并引用《史记》中孔子将老子比作的故事来强化这一传统。随后,它深入解析了tao这一核心概念,指出其无名、不可言说且是万物的本源和支撑者的特性,以及取代成为宇宙创造者角色的历史演变。此外,文章还着重阐述了《道德经》中的治国之道与生存哲学,强调统治者应无为而治wu wei),而个人则应持守柔弱和谦卑以求得生存和持久,因为柔弱胜刚强。最后,文本讨论了《道德经》作为思想选集的性质,并指出其中可能包含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如杨朱、慎到、宋钘等)的思想碎片。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中国思想经典,虽然篇幅不长(通常被称为五千言之书),但其风格往往言简意赅,甚至晦涩难懂。该书共分为上下两篇,即上篇(道经,共三十七章)和下篇(德经,共四十四篇),总计八十一篇。导言强调,由于该书是一部选集,其中思想不一定高度统一,因此对关键概念的考察至关重要。

上篇(道经):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

道之本质与特性:

  • 第一章: 开宗明义,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是天地之始,有名是万物之母。
  • 第四章: 描述体空虚,用之不竭。它深远,像是万物之祖。
  • 第六章: 引入**“谷神”**(即玄牝)的概念。玄牝之门被视为天地之根,它若隐若现,但用之不竭。
  • 第十四章: 描述不可视(曰夷)、不可听(曰希)、不可触(曰微),三者无法穷尽,混而为一。它被称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即惚恍
  • 第二十一章: 再次描述道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有物、有精。这个是真实的,可以被检验。
  • 第二十五章: 描述在天地诞生之前便已存在。它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天下之母。它被称为,又被赋予的临时名称。它周而复始,效法自然。
  • 第三十二章: 指出**“道常无名”**。虽然(即无名之物,如未雕琢之木)很小,但天下没有人敢臣服它。

对立面与辩证法:

  • 第二章: 提出对立项相互生成与互补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导言指出,虽然这符合庄子的思想,但与《老子》中普遍将对立面区分开的倾向有所不同。

治国理念(无为与去欲):

  • 第三章: 强调不尚贤以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展示可欲之物使民心不乱。圣人治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常无知无欲
  •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如风箱,空虚但不穷竭。
  • 第十一章: 强调的作用。车轮、器皿、房屋的使用价值都来自其虚空之处。
  • 第十二章: 描述五色、五音、五味对感官的损害。因此,圣人为腹不为目(重内在需求而非外在欲望)。
  • 第十七章: 最好的君主(圣人)只是臣民影子的存在。任务完成,百姓都说自然而然
  • 第十九章: 呼吁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第二十九章: 强调**“无为”**。天下是神器,不可为。谁要干预它,谁就会失败。
  •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君主若能守持此道,万物将自化。如果欲望抬头,圣人将以无名之朴镇之。无名之朴即是夫亦将不欲,以此实现天下自定。

生存与柔弱哲学:

  • 第七章: 天地长久是因为它们不自生。圣人将自身置于后而反而居先,将自身视为身外之物反而得以保全。
  •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争所以无咎。
  •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谁珍爱其身体胜过天下,便可托付天下。这体现了杨朱学派的观点。
  • 第十五章: 描述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浑兮其若浊,通过沉静、澄清而慢慢清澈。
  • 第十六章: 强调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知常曰明,知常则容,容乃王。
  • 第二十二章: 提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的辩证法。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君子重不离其身。
  • 第三十章 & 第三十一章: 涉及战争与和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用兵之处,荆棘生焉。杀人众多,应以悲哀泣之。强调只有不得已才用兵。
  •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尽其天年者,命长)。
  • 第三十六章: 包含被视为阴谋的段落: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强调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下篇(德经):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

德与道的运作模式:

  • 第三十八章: 论述的关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当道失落,依次出现德、仁、义,最终是礼(礼是忠信之薄,乱之始)。
  • 第三十九章: 万物得一而生。强调是使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原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第四十一章: 描述**“的悖论式特性**(大明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知无为之有益。
  • 第五十一章: 强调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生万物,不私有,不图报,不主宰。

生存与治国方略:

  •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圣人闷闷兮,像孩子一样对待百姓。
  • 第五十章: 人之生生,十有三,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因为生生之厚(过于看重生命),导致走向死亡。
  •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知其子(万物),复守其母(道),终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守柔曰强。
  •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新生儿)。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柔弱者生之徒。
  •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圣人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治国。
  •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扰动)。
  •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以静为雌。大国以谦下小国,小国以下大国,以求所安。
  •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以善报怨)。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以智治国,国之贼。
  •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圣人以其言下之,以其身后之。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三宝与不争之德:

  • 第六十七章: 圣人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此谓不争之德
  • 第六十九章: 用兵策略: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哀者胜。
  • 第七十章: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和实行,但天下无人能理解和实行,因为直言若反(看似矛盾)。

天道与人道之异:

  •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第七十六章: 人生时柔弱,死则坚强。故刚强是死之徒,柔弱是生之徒。强兵、强木都会受到摧毁。
  •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圣人功成不居,不欲见贤。
  •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终章:

  • 第八十章: 描述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虽有甲兵,无所陈列;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安于其居,乐于其俗。邻国相望,老死不相往来。
  •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此书评概括了《道德经》各章的核心思想,特别是其关于的本性、治国原则(无为、去欲)、个人生存智慧(柔弱、知足)以及天道与人道差异的论述,所有信息均来源于您提供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