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元章藏书0067
英国的日校
Day
Schools of England

罗纳德·格纳(Ronald Gurner)于 1930年首次出版 的著作《英国的日校
》(DAY SCHOOLS OF ENGLAND)。作者在书中旨在为走读学校辩护,并质疑其是否次于寄宿学校的普遍看法。书中详细比较了走读学校和寄宿学校在包括课程设置、宗教教育、纪律、文化培养以及体育活动等多个教育基本要素上的优劣,并深入探讨了走读学校的类型、国家管控以及免费生制度的影响。作者提出,走读学校因其能保持学生与家庭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塑造未来领导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预测其在未来的英国教育系统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罗纳德·古纳尔(Ronald Gurner)的著作《英国的日校》(DAY SCHOOLS OF
ENGLAND)于 1930 年首次出版,旨在为英国的日校(走读学校)正名。本书的论述背景是,尽管战后日校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在当时,社会上仍普遍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公学(Public School)必然是寄宿学校。许多职业人士和商人愿意做出牺牲,将儿子送到寄宿学校,因为他们相信日校是“次等选择”或“次好的”教育方式。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挑战这种观念,并向那些面临教育选择难题的人们证明:“日校是次等选择吗?”。
古纳尔认为,最好的日校在最深层和最真实的教育意义上,与英国历史上任何一所寄宿学校一样,都是优秀的教育工具。
日校的类型与面临的挑战
本书首先介绍了英国中等日校的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类是伟大的独立日校,例如威斯敏斯特、圣保罗和麦钱特·泰勒斯学校(Merchant Taylors’)。第二类是公立维持的(maintained)中等学校。这第二类学校在 30 年前几乎不存在,但在 1902 年和 1918 年的立法之后,国家授权地方当局建设和管理中等学校,使其在 20 年内迅速发展。
尽管作者力挺日校,但他也坦诚地指出了日校相对于寄宿学校所面临的固有挑战:
- 时间限制与控制差异: 寄宿学校一年中有九个月完全控制学生。而日校学生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待在家里,上课时间通常从早上 9 点到下午 4 点或 4 点 15 分。这种学习时间的稀少是日校核心问题的来源。此外,日校的权威划分与寄宿学校不同:一旦学生回到家中,学校在法律上就必须放弃控制权,这使得学校与家长之间偶尔会发生冲突。
- 设施与环境: 寄宿学校的建筑和运动场通常宽敞且设施齐全。但日校,尤其是位于人口密集地区的学校,往往难以适应现代需求,运动场也可能远离学校。有些历史最悠久的日校甚至位于城市中心或喧嚣的大道旁,交通噪音会影响上课注意力。
- 国家资助与控制: 大多数日校接受公共资金援助,这带来了两个必然结果:
- 免费学位学者(Free-Place Scholars): 接受资助的日校(自 1906 年以来)必须接收一定比例(通常为 25%)来自小学(elementary schools)的免学费学生。批评者认为,这会导致阶层混合,降低学校的“格调”(tone),并使其不再适合绅士的儿子。
- 外部管理: 接受公共资金必然伴随着来自外部行政人员、官员和检查员的控制,这被一些人视为对学校自由的限制。然而,作者也指出,这种控制并非总是负面的,伦敦等地在管理体系上已经发展出允许学校自由发展的模式。同时,国家检查员(inspectorate)的态度也已转变,他们的主要职能是鼓励和协助,而非吹毛求疵。
学术成就与教育理想
在学术方面,日校可以与最伟大的寄宿公学相媲美。历史上,寄宿公学长期专注于古典学,认为实用教育不适合绅士。但自 20 世纪初以来,日校对课程的拓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 1917 年董事会设立了第一和第二学校考试(School Certificate and Higher Certificate)后,许多公学(如马尔伯勒)也开始以国家体系为基础制定课程,承认了中等学校教育政策的价值。
日校的学术成功反映在实际结果中:日校学生进入大学和专业领域的数量逐年增加。例如,在 1929 年的本土和印度公务员考试中,70% 的成功考生是日校学生。
本书随后根据诺伍德博士(Dr. Norwood)提出的五个教育要素(宗教、纪律、文化、体育和奉献精神)来比较日校和寄宿学校:
- 宗教(Religion): 尽管日校通常没有小教堂,但集会厅(Assembly Hall)承担了许多重要的精神功能。
- 文化(Culture): 课程的拓宽使得日校在文化价值上与寄宿学校处于绝对平等地位。虽然日校受限于时间,但课外文学、艺术和科学等各类社团仍能蓬勃发展,为来自中下层和工薪阶层家庭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文化浸润。
- 体育(Athletics): 尽管日校在地理位置和场地方面存在困难,但交通的改善和许多著名日校(如圣保罗、麦钱特·泰勒斯)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趋势,正在弥补这一差距。此外,日校学生更珍惜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较少因为寄宿学校的“铁律纪律”而感到厌倦。
- 奉献精神(The Spirit of Service): 寄宿学校在培养对学校和团队的忠诚方面非常成功,但在培养对更大社区的奉献意识上,历史上面临挑战。而日校位于城市中心或附近,更容易意识到社区的需求,例如通过支持男孩俱乐部或东区定居点来体现奉献精神。作者强调,世界就在日校的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它,这使得日校学生更有可能将自身天赋投入到外部世界中。
日校的独特优势
作者进一步提出了日校优于寄宿学校的明确优势:
-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日校学生与家人同住,这是“自然希望他生活的地方”。这使得家长能够成为男孩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日校校长更容易与学生家长保持个人联系,这种合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生。
- 性别意识的健康发展: 日校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健康的性别观念。寄宿学校长达 36 周的隔离(只与同性伙伴相处)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种不安分的好奇心”。日校学生可以自然地接触姐妹和女性朋友,通过坦诚的交流来缓解青春期可能出现的兴奋和不安。
- 了解外部世界: 日校学生通过每天往返学校的旅程,以及与来自不同阶层(如富裕董事的儿子和贫穷职员的儿子)学生的接触,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日校生的性格: 日校生的性格特点是具备更强的目的性、灵活性、同情心、首创精神和独立性。他们从小就知道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他们的思想平衡,不会像寄宿学校那样将体育狂热视为唯一重点。由于经常在家庭和学校两种不同环境中周旋,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更少盲目接受惯例。
日校的未来与结论
展望未来,作者大胆预测英国日校将在教育系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作者认为,传统上对“公学”的定义(如是否寄宿、是否古老、是否接受国家资助)已经失效。他提出了公学必须满足的两个最终条件:奉献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的理想和学校的自由(freedom)。如果满足这些条件,即使是公立维持的郡立学校,也可以在本质上和名称上成为一所公学。
作者断言,未来的帝国管理将主要由日校培养的学生承担。日校生将凭借其训练的灵活性和对工人阶级更深的同情心,在行政、专业和商业领域与公学学生平等竞争,甚至可能超越他们。
古纳尔总结道,日校在课程方面能够媲美任何寄宿学校,在教育核心要素上做出了日益重要的贡献,并且提供了寄宿学校无法声称拥有的独特优势。他呼吁公众、教职员工和学生对日校抱有信念,相信日校能够同样培养出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阳刚之气和独立精神的成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