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崛起

 



主要探讨了罗马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特别关注其从一个小型定居点演变为强大城邦的过程。它们详细审视了考古证据、神话传说和古代作家的记载,以重建铁器时代意大利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图景。文献还强调了不同意大利文化群体(如拉丁人、伊特鲁里亚人)的互动,以及希腊人和腓尼基人到来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此外,文本深入分析了早期意大利的城市化进程、贵族阶层的崛起及其炫耀性消费模式,并讨论了罗马建城神话如何在历史变迁中演变并被赋予新的意义。总的来说,这些来源旨在以更广阔的意大利背景来理解罗马的独特发展路径

 

本书深入探讨了罗马从台伯河畔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如何逐步发展成为主宰意大利半岛并最终成为世界强国的历程。作者洛马斯(Lomas)在传统历史叙述之外,大量运用了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并超越罗马本身,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意大利各民族和地区,展现了它们在罗马崛起过程中的生活与互动。考虑到早期历史材料的复杂性,作者在书中对各种证据进行了严谨的讨论和解读,并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指南。

 

前言与致谢 前言明确了本书的主题:罗马从小村庄崛起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书中提出的核心问题是:罗马为何会变得如此具有统治力?早期罗马在意大利中部并不突出,甚至不如伊特鲁里亚城市或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共同体。本书旨在通过将罗马历史置于更广泛的意大利文化背景中,解释其发展,并探究罗马确立统治地位的特别之处。作者指出,对该时期历史的了解依赖于考古学信息、古代作家的神话叙事、铭文和钱币等复杂且常有矛盾的证据,因此对材料的解读至关重要。

 

第一部分:早期意大利与罗马的奠基

 

1章 介绍早期罗马 本章概述了罗马的起源,指出公元前9世纪时,罗马只是拉丁姆地区众多定居点之一,并不特别突出。然而,到了公元前3世纪,它已成为一个强大的城邦,控制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并准备征服地中海帝国。本章旨在探讨罗马从起源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的发展,其对意大利控制的性质,以及达到这种控制程度的原因。作者强调,理解罗马离不开更广泛的意大利背景,因此本书各章将交替讨论意大利和罗马,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章 布设场景:铁器时代的意大利 本章描绘了古代意大利的多样性,包括其气候、地形和自然资源,以及作为贸易路线交汇点所占据的有利地理位置。意大利的沿海平原人口稠密,城邦是主要的社会和政治组织形式,原始城市定居点早在公元前9-7世纪就已建立。本章探讨了城市化这一关键概念的不同定义,并提出了原始城市定居点的概念,指那些比村庄更大更富裕,但尚未达到城市复杂性水平的定居点。在意大利南部和山区,民族和文化特征更为复杂,公元前5世纪的大规模迁徙使得民族地图发生显著变化。本章还讨论了青铜时代末期(公元前12-10世纪)意大利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包括定居点规模增大、专业化产品增加、贸易网络扩展和社会分层加剧。伊特鲁里亚的定居点发展模式更为详细,从游牧到定居农业共同体的转变,以及防御性定居点的出现。墓葬方式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程度的加剧,以及社会和政治精英的出现。

 

3章 特洛伊人、拉丁人、萨宾人与流氓:罗慕路斯、埃涅阿斯与罗马的建城 本章探讨了罗马建城神话(罗慕路斯和雷穆斯、埃涅阿斯)与考古学证据之间的复杂关系。虽然神话为罗马人理解自身身份提供了核心,但它们不能被用来重构罗马最初几个世纪的详细历史,考古学是关键。考古证据显示,罗马城址早在青铜时代中期就有人居住,其七丘提供了良好的防御,台伯河渡口控制着交通路线。铁器时代早期,罗马广场被用作墓地,帕拉丁山和卡皮托山等区域有木结构小屋遗迹。公元前8世纪,罗马发展加速,定居点密度增加,罗马广场从墓地改造为公共空间,卡皮托山和牛市地区出现了宗教活动迹象。帕拉丁山城墙的修建表明定居点有了明确的边界和某种形式的街道布局,标志着更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组织水平的出现。本章强调,罗马是一个原始城市,比村庄复杂,但尚未完全变为城市。

 

第二部分:战争、政治与社会

 

4章 国际贵族的崛起:意大利与东方化革命 本章聚焦于公元前7世纪的东方化时期(约公元前700-575年),这是一个社会和经济快速变革的时代,意大利与地中海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其特点是财富、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的等级变得非常鲜明,国际贵族阶层的出现主导了这一时期。华贵的墓葬(如切尔韦泰里的雷戈利尼加拉西墓)成为炫耀性消费和地位竞争的展示。大型、复杂的原始城市定居点发展起来,并出现了融合私人住宅和公共/宗教用途的大型建筑(如穆尔洛的宫殿)。文字作为一项新技术被引入意大利,主要用于物主姓名、馈赠铭文和许愿祭品。本章还讨论了东方化时期的经济繁荣(农业发展、矿产开发、贸易网络),以及伊特鲁里亚文化向坎帕尼亚和意大利北部扩散的影响。

 

5章 东方化中的罗马与早期国王 本章讨论了公元前7世纪罗马的发展,它经历了与伊特鲁里亚和拉丁姆相似(尽管较慢)的轨迹。考古证据显示,罗马逐渐从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定居点发展为原始城市定居点,并开始出现明确的公共和仪式区域。本章对努马·庞皮利乌斯、图鲁斯·霍斯提里乌斯和安库斯·马尔基乌斯等早期国王的历史真实性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更多是传说中的典型人物。这些叙事被理解为后世对罗马早期发展的合理化,描绘了罗马在边界、宗教、法律和军事信誉等方面的奠基。尽管如此,公元前7世纪末罗马已发展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政治共同体,得到了伊特鲁里亚艺术和考古证据的佐证。

 

6章 城市革命:公元前6世纪意大利的城市与国家 本章指出,公元前6世纪是城邦在意大利许多地方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和政治组织形式的时期。城市规模快速增长,成为控制大片领土的中心,并发展出有组织的布局、宏伟建筑和专门的宗教/政治区域。伊特鲁里亚人在修路、造桥和排水系统(如维伊的小隧道)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然而,意大利并非所有地方都城市化,卡拉布里亚和亚平宁山区等高原地带仍多是非城市地区。宗教圣所变得宏伟,大型石头神庙在希腊人地区激增,意大利中部则发展出独特的墩座神庙。精英们将财富投入到新的城墙、神庙和公共建筑,以及华丽的私人住宅,而非仅仅是奢华墓葬。经济繁荣,农业生产集约化,贸易和手工业欣欣向荣。城邦之间通过宗教联系和同盟进行互动,例如拉丁同盟。伊特鲁里亚人的影响力扩展到坎帕尼亚和意大利北部。

 

7章 暴君与恶妇:罗马、塔克文王朝与王政的覆灭 本章讲述了罗马最后三位国王(老塔克文、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高傲者塔克文)的传统故事,但强调这些具体行为和个性大多是虚构的。然而,塔克文王朝的存在是合理的,并得到了考古证据(如公元前6世纪的国王铭文)的支持。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被认为是重组军事和政治生活,根据财富划分公民等级的改革者。罗马的领土扩张在公元前6世纪末之前就已经开始,与维伊等邻邦发生冲突。罗马城在公元前6世纪经历了快速发展和纪念碑化,被称为塔克文家族的伟大罗马,包括新的排水系统、铺设的广场和巨大的卡皮托山朱庇特神庙。伊特鲁里亚文化对罗马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非征服的结果,而是文化交流和精英共享文化的体现。本章以高傲者塔克文的暴政及其被推翻,罗马共和国建立的传说告终,但作者认为这更像是统治家族内部的冲突。

 

8公元前5世纪危机与变化中的意大利面貌 本章探讨了公元前5世纪意大利是否经历了普遍的危机。它描绘了广泛的冲突,包括罗马与伊特鲁里亚和拉丁姆各民族的战争,以及南意大利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伊特鲁里亚人在坎帕尼亚的势力衰退,导致当地奥斯坎语民族占据主导。意大利许多地区也受到来自叙拉古和雅典等外部势力的威胁。社会动荡和政治纷争在希腊人城市(如毕达哥拉斯团体的兴衰)和伊特鲁里亚都有体现。经济方面,有食物短缺、贸易模式改变和城市发展放缓的迹象,特别是意大利南部和伊特鲁里亚南部。然而,伊特鲁里亚北部(如波普洛尼亚)仍在繁荣。本章结论是,虽然公元前5世纪是许多地区的转变和衰退时代,但并非普遍的经济危机;一些变化可能反映了新的社会和文化行为(如简朴的丧葬习俗),而非经济困境。新的民族群体如萨莫奈人、坎帕尼人和凯尔特人在这一时期出现,这源于土著人口与已确立的外来者群体的融合,而非大规模入侵。

 

9章 艰难的转变:早期罗马共和国 本章聚焦于罗马共和国早期的动荡时期,特别是平贵之争。国王被选举出的、任期一年的行政官员取代,标志着王政向共和制的过渡。行政长官拥有治权,指挥军队,主持会议,并拥有民事和刑事司法权。女性的权利较少,需要男性监护人监督法律行为。氏族在社会中仍重要,但《十二铜表法》显示权力掌握在家族首领手中,而非氏族集体所有。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显示出经济压力的迹象,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放缓,进口商品减少,公共营建项目稀少。粮食短缺和债务问题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家庭法、财产法和某些罪行,并限制了奢华葬礼和贵族与平民通婚。公元前5世纪的执政官权力军政官制度反映了军事需求和政治妥协。监察官和财务官等新职位的设立标志着政府重组。本章指出,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是一个经济困难、社会分裂、文化更节制的城邦。

 

10章 进击的罗马:拉丁姆及其以外地区的战争,公元前500-350 本章详细描述了罗马共和国早期与邻邦(维伊、拉丁人、埃奎人、沃尔斯基人)的战争,以及高卢入侵的创伤。这些冲突不仅是罗马内部权力斗争的外部表现,也是意大利中部更大范围权力争夺的一部分。公元前493年的《卡西乌斯条约》结束了罗马与拉丁人的战争,建立了三方同盟,为罗马在意大利中部确立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与维伊的战争(包括法比乌斯家族的私人战争)展示了罗马在扩张中的挫折和努力。公元前4世纪初,高卢人入侵洗劫了罗马(公元前390年),给罗马人留下了深刻的集体伤痕,促使罗马修建新的城墙。战后,罗马努力重新确立对拉丁姆的控制,通过建立双边协议网络和殖民地来打破拉丁同盟,并最终征服了维伊,大大增加了领土和经济资源。

 

第三部分:罗马对意大利的征服

 

11章 通往权力之路:意大利与罗马,公元前390-342 本章关注高卢入侵后的恢复期。平贵之争再次出现,土地、债务和政治排斥问题持续存在,最终促成了《李基尼乌斯塞克斯提乌斯法》和《格努基乌斯法》等改革,解决了部分社会经济不满,并逐渐形成了新的贵族精英阶层。经济复苏,军事成功带来了土地和战利品,罗马人口迅速增长,吸引了乡农人口和移民。大规模的国家营建计划(如新城墙的修建)展现了罗马日益增长的财富和雄心。元老院的影响力开始增强,成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罗马的城市发展呈现出无规划的有机发展模式,而非整齐的网格布局。

 

12萨莫奈人和罗马人谁将统治意大利:萨莫奈战争与征服意大利 本章详细描述了公元前343-272年罗马与萨莫奈人、伊特鲁里亚人和希腊人的一系列战争,这些战争使罗马从地区主宰者崛起为国际强国。李维将萨莫奈战争描绘成两个扩张势力之间的决定性冲突,但实际上是一系列跨越50年的战争。罗马在坎帕尼亚与萨莫奈人爆发冲突,通过归降方式获得了开战的借口。第一次萨莫奈战争后,罗马与萨莫奈人结盟,与拉丁同盟开战,最终通过和平协议瓦解了拉丁同盟,使罗马成为双边协议网络的中心。第二次萨莫奈战争(以考迪乌姆岔口之辱为转折)和第三次萨莫奈战争(森提努姆战役)确立了罗马在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霸权。皮洛士战争是罗马与希腊人(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的冲突,最终以皮洛士的失败告终,确保了罗马对意大利半岛的控制

 

13章 合作还是征服?:联盟、公民权和征服 本章探讨了罗马如何通过一套创新性的保持一定距离的控制体系(公民权、拉丁身份和盟约)来有效统治其不断扩张的领地。公元前338年后,罗马公民权分为完全公民权无投票权公民权,后者提供了公民权利但没有政治权利。自治市在地方层面保留自治,但需采纳罗马法和统治形式。拉丁身份是一种法律权利,而非民族血统,包括通婚权、贸易权和移居罗马的权利,拉丁殖民地是独立的自治国家,为罗马提供军事支援。盟友(socii)与罗马签订双边条约,保持独立但需提供军事援助。这种联盟体系使罗马居于网络中心,有效遏制了多边同盟的形成。殖民活动是扩大罗马势力和文化的重要方式,罗马殖民地是罗马国家的正式部分,拉丁殖民地则通常是新建的独立城市,融合了罗马人和盟友。本章讨论了罗马化概念的复杂性,强调罗马文化与被统治民族文化之间的双向文化对话,以及罗马文化本身在互动中的演变。

 

第四部分:从城邦到意大利的统治者

 

14章 征服的影响:罗马,公元前340-264 本章分析了征服意大利对罗马自身的影响。共和国政府进一步发展,新的贵族阶层(nobilitas)诞生,其地位基于担任最高官职,而非世袭。元老院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罗马国家的统治力量,控制军事、外交、财政和宗教事务。军团数量增加,步兵和骑兵扩编,并引入军饷,军队重组为更灵活的单位。社会威望的积累和展示至关重要,包括家族成就、公共活动(赛会、凯旋式)和私人豪宅。经济上,罗马通过战利品、土地和奴隶实现了财富的急剧增长,大规模的公共营建计划(道路、引水渠、港口、神庙)改变了城市面貌。罗马采纳了铸币,最初受希腊影响,后来发展出独特的罗马特征。希腊文化对罗马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在罗马文化中,希腊元素被有选择地接受和改造,以适应罗马的政治和文化诉求,并服务于独特的罗马身份。

 

15章 后记:罗马、意大利与公元前264年帝国的开端 本章总结了罗马从一个不显眼的小村庄到主宰意大利的历程,指出其发展紧随更广泛的意大利潮流,但也具有独特性。罗马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性、独特的联盟体系和军事实力是其成功的关键。扩张的动机是侵略性、机会主义和防御性的复杂组合,贵族间的竞争、军事成功带来的声望和财富是重要驱动力。公元前3世纪,罗马已成为意大利最大的城邦之一,拥有宏伟的建筑、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多样化的人口,并受到希腊文化的日益明显的影响。最终,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罗马开启了建立世界帝国的征程

 

附录 附录详细讨论了罗马年代学的复杂性,包括瓦罗纪年、执政官年表(《名录》)的可靠性、独裁官年和无执政期的插入,以及与希腊纪年的差异。材料说明部分则深入探讨了考古学证据的局限性(遗址发现的不可预测性、罗马考古的挑战)、古代史料(李维、狄俄尼修斯、波利比乌斯等)的成书时间晚、存在偏见和内部矛盾,以及早期记录(如《大编年史》)的可靠性问题。作者强调,要对考古和书面证据进行批判性评估,将神话视为罗马集体身份的反映,而非历史事实,但承认许多叙述反映了与物质证据相符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