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卡河到扬子江:一位德国医生的中国岁月

保罗·阿思密;克丽斯蒂娜·阿思密

 



《从内卡河到扬子江:一位德国医生的中国岁月》提供了关于德国医生保罗·阿思密Paul Assmy1869—1935)在中国生活的丰富资料,该书由克丽斯蒂娜·阿思密整理并由海娆翻译。序言和前言部分介绍了阿思密在近代中国的复杂社会背景下,以他者视角记录和观察中国的重要性,并详述了他被德国外交部派往重庆开设大德普西医院的经历和贡献。文章主体则详细回顾了阿思密的生平、职业生涯(包括作为东亚远征军医生的经历),以及他于1903年至1904年间穿越中国到达缅甸的探险之旅,以及1906年逆行扬子江到重庆履职的航行日记。资料突出了阿思密致力于传播现代医学、与中国妻子结婚生子,最终在重庆度过余生的轨迹,并强调了他对中国近代历史研究和中德文化交流的价值。

 

这本书记录了德国医生保罗·阿思密(Paul
Assmy
1869—1935)在中国,尤其是在重庆度过的三十余年岁月。蓝勇教授在序中指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他者视角来认识和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尤其珍贵的是书中记录了国人游记中少有的内容,如自然环境、下层民生和社会的潜规则

 

著作背景及序言/前言/译后记

 

核心内容: 本书资料的来源、整理过程,以及阿思密在华工作的整体评价和意义。

这本书的资料最初由阿思密的孙子沃尔夫冈·阿思密(Wolfgang Assmy)于2004年开始整理,他致力于将祖父的文字和照片公布于互联网,不幸于2009年去世。随后,他的妻子克丽斯蒂娜·阿思密(Christina Assmy)接力完成了这项工作。原始的日记文本是古德语的手写体草书(库伦特体),在转换和翻译过程中面临巨大困难。

 

译者海娆女士指出,阿思密的故事和留下的历史影像经历了漫长时空之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书中不仅记载了阿思密的生平,还详细描述了各地地理特征、鸦片泛滥、船夫纤夫的日常生活,以及大量的历史照片,尤其是川渝地区的红船、纤夫等图像资料。

 

阿思密到中国的原因较为复杂,他先在中国北方服役,后受德国外交部委派,到四川重庆巴县开办了重庆第一家德国现代医院——大德普西医院。他娶了一位中国女子刘顺清为妻,并在重庆扎根,行医救人,传播西方现代医学。值得一提的是,他曾为在讨伐袁世凯称帝战役中受伤的刘伯承将军做了眼科手术。阿思密创办的医院为住院病人提供一日三餐,经济困难的病人还可免交伙食费,费用由领事馆接受的社会捐款支付,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第一章:阿思密生平(1869—1935

 

核心内容: 叙述了阿思密的早年教育、性格特点、来华动机,以及他在中国的工作和家庭生活。

 

保罗·阿思密于1869年出生,曾就读于柏林的灰色修道院文理中学。他先后在基尔、慕尼黑、柏林和海德堡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89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以坚定的意志、强壮的体魄和勇于挑战的性格著称,在大学期间是著名的决斗士和优秀的体操运动员。

 

1900年,他作为东亚远征军的医生前往中国,最初在北京的第6战地医院工作。1905年,他被推荐担任四川领事医生。尽管已订婚,但他最终解除了婚约,以未婚身份接受了前往中国四川重庆建立医院的任命。

 

他在重庆落地生根,与中国女子刘顺清结婚。刘顺清会讲英语,没有缠足,精通草药和香料,是一个精力充沛且热情好客的女性。他们育有四个孩子。尽管面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事业困境和德国政府停止资助的失望,阿思密仍凭借其坚定的意志和医者仁心在异国他乡坚守。他于1935年在重庆去世,并安葬在自己选择的文峰塔下、面朝重庆城的松树旁。

 

第二章:中国北方(1900—1903

 

核心内容: 记录了阿思米作为军医在义和团运动平息后的中国北方(北京、廊坊、天津)的经历。

 

阿思密于190010月随部队抵达北京,当时义和团运动已平息。他最初在北京第6战地医院工作,后来被派往廊坊和杨村的医院。

 

这一时期,阿思密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主要以摄影记录为主。他记录了北京的城门、紫禁城、颐和园、街景、军人生活,以及天津和廊坊的景象。他在北京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创新性地提出使用自行车车灯作为夜间手术照明。

 

第三章:穿越中国的旅行(1903—1904

 

核心内容: 详细记述了阿思密在北京服役期满后,与同伴从中国北方南下,穿越中部、四川,直至川滇藏区,最后抵达缅甸的漫长旅程。

 

这次旅行原计划104天,但实际多用了两个月,行程达4500公里。旅途中,他们随身携带了近90磅重的银锭和大量铜钱作为现金,成为最大的负担。

 

在四川省会成都府,阿思密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认为它是中国最有趣、尚未受到西方文化侵扰的城市之一,人民富裕、勤劳、穿戴整洁,几乎没有残疾人和乞丐纠缠骚扰。

 

旅程最具挑战性的是进入藏区的路段。他描述了背茶工在雅州(雅安)将茶叶挤压成茶砖,背负190—220磅甚至更重的货物,行走在陡峭、湿滑的石阶路上。他们经过了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垭,如飞越岭。在泸定,他们通过了声名远扬的铁索桥,桥面晃动,高悬于奔腾的大渡河之上,令人惊心动魄。在打箭炉(康定),他观察到藏民的服饰、习俗,以及喇嘛寺院在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包括利用乌拉徭役制度征用人畜和物资。他在报告中详细描述了藏族房屋的结构、宗教习俗(如转经筒和嘛呢石堆)以及藏族妇女的复杂发型。

 

第四章:逆行扬子江(1906

 

核心内容: 记录了阿思密返回中国,乘坐船屋(帆船)从宜昌逆流而上前往重庆的艰险旅程,以及他对三峡地区的自然、运输和民俗的观察。

 

1906年,阿思密乘坐北德轮船公司的邮轮抵达中国,后从上海前往宜昌。他从宜昌雇佣了一艘船屋,以及船老大、大副、二副和26名纤夫组成的船员队伍。这艘船屋花费了约550德国马克。

 

这一章节的核心是扬子江(长江)上游航道的艰险。船工们在船逆水行驶、风力不利时,必须靠划桨和拉纤前行。阿思密详细描述了纤夫最累最苦最危险的工作:他们大多衣衫褴褛,在乱石堆和高耸的绝壁上拉纤,随时可能坠入江中。他描述了行船时的指挥系统,通过船上的击鼓声和船工高亢的号子声来协调拉纤的力度和方向。红船作为救生船,在危险河段提供护航和救援服务。

 

阿思密详细描绘了三峡地区(如西陵峡、牛肝马肺峡、巫山大峡)的地理特征,如陡峭的石灰岩悬崖、水流冲刷形成的石槽和险滩。他亲历了纤绳断裂、船只搁浅的险情。他对船工们简易但卫生的煮饭方法表示惊讶。沿途,他观察到越来越多的罂粟地,并记录了鸦片的提取方式。

 

第五章:行医重庆(1906—1935

 

核心内容: 聚焦阿思密在重庆建立和运营德国医院(大德普西医院)的详细过程、面临的挑战、医疗工作,以及他对重庆社会和文化的观察。

 

重庆地处两江交汇的半岛,气候湿热多雾,人口稠密。由于卫生条件差,肺结核、肠道寄生虫病等广泛传播。

 

医院的建立: 阿思密于1906年抵达重庆。他很快意识到领事馆位于城西高山上,交通不便,不适合开设医院。他面临来自德国外交部的预算限制(最初只有4000马克用于租房和启动)和官僚阻力。他最终在城里的兴隆巷找到了一处建筑,并决定亲自住在医院,以节省路上的时间和看守昂贵的设备。

 

改建和挑战: 他必须对中式房屋进行大规模改造,增加窗户、通风口、排水道和卫生设施,以符合西方医院要求。他遇到了中国行会的垄断和工人固执等问题(例如玻璃商事件),必须像猎犬一样提高警惕。医院于190671日开业。

 

医疗和教育: 阿思密开始在医学培训班授课,但教学极其困难,不仅因为学生的医学知识基础为零,还因为他需要克服中文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如中国人对的讲解方式)。医院第一年接诊了4287位病人,且对穷人免费提供伙食。由于手术室朝西,夏天酷热,增加了手术难度。他采用如碘酊消毒法等西方先进技术。

 

后期发展与战争: 医院的运营一直受到资金和医疗用品短缺的困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尽管受到英法领事的抗议,但由于医院救助穷人的贡献,中国政府拒绝关闭,并将其更名为重庆红十字会医院1918年,红十字会在嘉陵江畔开始建设一所更现代化的新医院。阿思密在1919年被驱逐,但他成功返回重庆,继续在红十字会医院和后来的私人诊所工作,直到去世。

 

总体评价

 

《从内卡河到扬子江:一位德国医生的中国岁月》不仅是阿思密医生的个人传记和游记,更是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史和医学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书中内容极其详尽地展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内陆的交通、地理、民俗、经济活动和医疗状况。阿思密的视角客观且细致入微,尤其体现在对长江纤夫、藏区文化和重庆底层社会生活的记录上。尽管他面临巨大的文化冲突和工作困难,但他对医疗事业的忠诚和对中国人民的奉献精神,使得他的工作获得了中方的认可和赞誉。这套资料经过艰难的整理和翻译,最终得以出版,为我们了解那段复杂的历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图像和文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