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4:皮埃尔·别祖霍夫》War and Peace, Part IV: Pierre Bezukhov(1967)





一、影评:灵魂的救赎与人性的回归

《战争与和平》第四部《皮埃尔·别祖霍夫》不仅是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宏大史诗的收尾,更是整部作品的精神高峰。前三部描绘了战争的壮烈、贵族社会的繁华与陨落,而在这一部中,镜头收束于个体灵魂的挣扎与重生。皮埃尔——这位承受了战争与爱情重压的理想主义者——在动荡的时代中完成了从迷惘到觉醒的心灵旅程。

影片的开篇笼罩在1812年莫斯科陷落后的阴影之中。皮埃尔在混乱中被法军俘虏,他的身份、财富与理性在战争的残酷面前全部失效。导演邦达尔丘克以冷静而诗意的影像,展现了人被剥夺一切后依旧保有的人性尊严。当皮埃尔与农民俘虏普拉东·卡拉塔耶夫相遇时,那种基于信仰与善意的平凡之光,让皮埃尔重新理解了“和平”与“生命”的意义。这一段充满宗教象征的旅程,使他完成了从“旁观者”到“觉悟者”的转变。

邦达尔丘克不仅是导演,更是皮埃尔的灵魂代言人。他以深沉的表演展现了角色的内心剧烈震荡,而摄影机则以史诗般的广角与近乎纪录片的真实感,捕捉了战争废墟下的静默与希望。与前三部宏大的战场场景相比,本片的“战场”已转入人的内心——这是战争与和平的真正终点。

影片的结尾,是皮埃尔与娜塔莎重逢的场景。那一刻,战火散尽,余晖温柔。两人经历了死亡、失落与重生,终于以宽恕与理解的姿态重新面对生活。邦达尔丘克以一种近乎宗教的平静结束了这部史诗——战争吞噬了无数生命,但人的信仰与爱使世界得以延续。

《皮埃尔·别祖霍夫》是一曲人性救赎的颂歌。它超越了战争与时代的限制,指向了人类共同的精神命题:在苦难中寻找意义,在毁灭中重建信仰。邦达尔丘克用这部作品证明了电影不仅可以再现历史,更能映照灵魂。


二、影片资料卡

中文片名:战争与和平4:皮埃尔·别祖霍夫
俄文片名:Война и мир. Часть 4: Пьер Безухов
英文片名:War and Peace, Part IV: Pierre Bezukhov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Sergei Bondarchuk)
编剧: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瓦西里·索洛维约夫(根据列夫·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
制片公司:莫斯科电影制片厂(Mosfilm)
国家/地区:苏联
上映年份:1967年
片长:约97分钟
类型:剧情 / 战争 / 历史
语言:俄语
摄影:阿纳托利·彼得里茨基(Anatoly Petritsky)
音乐:维亚切斯拉夫·奥维琴尼科夫(Vyacheslav Ovchinnikov)

主演阵容

  •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Sergei Bondarchuk)——皮埃尔·别祖霍夫

  • 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Lyudmila Savelyeva)——娜塔莎·罗斯托娃

  • 维亚切斯拉夫·季洪诺夫(Vyacheslav Tikhonov)——安德烈·鲍尔孔斯基

  • 鲍里斯·扎哈瓦(Boris Zakhava)——鲍尔孔斯基公爵

  • 安东·伊万诺夫(Antonina Shuranova)——玛丽亚公主

系列结构

  1. 第一部:《安德烈·鲍尔孔斯基》(1965)

  2. 第二部:《娜塔莎·罗斯托娃》(1966)

  3. 第三部:《1812年》(1967)

  4. 第四部:《皮埃尔·别祖霍夫》(1967)

荣誉与奖项

  • 1968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 1967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金质奖章)

  • 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文学改编之一


三、结语

《战争与和平4:皮埃尔·别祖霍夫》以温柔而深邃的方式,完成了对战争、人性与信仰的终极追问。在动荡与毁灭之后,它留给观众的,不是绝望,而是静谧的希望——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和平。这不仅是皮埃尔的归宿,也是人类文明最难得的慰藉。